查看: 57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悟书评] 暗月6月书评19篇汇总(部分剧透向,慎入)

[复制链接]

56

主题

429

帖子

10万

积分

每谜擂主四周年纪念章家族之瑰推理作者推理大神诡殇元老

诡币
152 枚
推币
99938 枚
推理积分
69 分
侦破案件
1 件
原创度
28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09:4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潇潇雨歇 于 2021-7-20 09:48 编辑

  只属于日本的昭和二十四年的推理小说
——《不就是杀人吗》书评
晴雨
   
  (ps:有部分剧透,但不涉及核诡)
  五星满分勉强可以给个四分。
  昭和24年,即1949年。日本二战投降第四年,以这一特殊年份为背景,作者辻真先创作了本书。
  主角众人是战后被美国控制下实行“自由民主”教育的高中的学生,他们身边发生了两起杀人事件,密室与解体。密室案件的手法可行性就不说了,整体不错。解体算是重头戏了,喜欢《解体诸因》的可以看看。
  本作是去年的三冠王。但整体看下来给人一种感觉……就这?凭什么拿三个第一?
  其实应该把本书当做社会派来看的。而且因为内容的特殊性,在国内评价低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中国并没有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失败的历史,大多数国内作者想必对那时的日本人毫无共情可言。事实上,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可能就是书中描写的刚战败不久的日本人生活状况,因为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想象不出来这样的生活,但正因为这样观后感又十分平淡,更理解不了当时日本人的情况。整体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不过书里提到的“自由恋爱”、“民主教育”之类的问题倒是很吸引人。对本书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学园祭,“吐司”与“公主”这对恋人共同面对同学的围攻、作为“慰安妇”的“姑娘”向同学们坦白自己与美国人哈特结婚。处处都能看出那时的日本年轻人对封建落后制度的反抗,即向民主的转变。
  “侦探小说转变成推理小说”
  文章最后首尾呼应也挺妙的。
  密室案件的死者,德永信太郎就是作者笔下昭和二十四年残留的军国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不接受战败、封建迷信的同时又对占领军为首是瞻,总之就是两面派。
  “不就是杀人吗?”
  作者是否借用德永信太郎来讽刺当时战败后的一众军国主义者?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这本书不管推理部分好看与否,应该没办法在国内出版了,毕竟ZZZQ大于一切。
  感谢斑马叔的翻译。


《青之炎》书评
昙初

《青之炎》一旦点起火,瞋恚的火焰就会无边蔓延,最终把自己都烧成灰烬。
贵志佑介大大的《青之炎》是一本高中生实施完美杀人的故事?
是,也不是。
我觉得正确的说法是:一个高中生尽力去实施完美杀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无疑是一个好故事,无论是从其故事性还是其背后的意义和思考,都是一个很棒的故事。
秀一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只是有一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他的家中来了一个“外人”——母亲的前夫曾根。他酗酒、赌博,如同蛀虫般侵入了秀一的家中,若仅仅是住在这里可能也还好,可是他对他们的逼迫和压寨以及身体上的威胁,都让秀一恨透了他。秀一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母亲,保护妹妹,渐渐地一个念头盘踞在他的心中:杀了他。
于是秀一开始一点点地去谋划,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完美的犯罪,不留下证据呢,逃脱法律的惩罚呢?他彷徨过,犹豫过,退缩过,可是母亲受辱让他点燃了执行犯罪的那根引线。实施的过程虽然有一点磕磕绊绊,却基本像他计划的那样成功了。可是接踵而来的却是下一个噩梦,朋友的要挟。要怎么做?一切的努力化为泡影,还是再搏一次?他做了与很多犯罪者相同的选择……
他和同学大门的一次对话之中,大门说:
“一旦点起火,瞋恚的火焰就会无边蔓延,最终把自己都烧成灰烬。”
但是秀一却并不理解。
“那也不可能吧。照那样子,不就天天被坏人欺负了吗?”
“那也没关系啊。”大门露出笑脸。“与其被自己的瞋恚毁灭,那样的人生要好很多啊,我觉得。”大门的话刺进秀一的心口。
秀一点燃的那青色的火焰,最终将他自己也烧成了灰烬。
知道那么多故事的背后故事的时候,我多想跟他说再忍忍吧,如果当时能再忍耐一下该多好。看完这个故事再回想的时候,我多想说和你的生命你的未来比起来,那些现有的痛苦真的是无法忍受的么?可是,我只能在故事之外,无力地看着他继续走向深渊。
秀一并不是那种天生残忍暴虐毫无人性的人,正是因为他明白正义,有所牵挂,所以他才更加痛苦,就像《山月记》中的那只老虎,它不是真正的野兽,无法忘却自己曾经是人,无法在撕咬进食的时候毫无愧疚之心。多少看起来有理有力的理由也无法为他曾亲手杀害过两人的事实进行辩解,无法成为安慰自己内心的理由。他知道他有少年法作为保护,他知道自己不必面临极刑,可是,除了刑罚外的东西呢?他人生的最美好的年华呢?那些他爱的人要面对的质疑和恶劣的语言呢?他心中的噩梦呢?
最终,他选择了点燃最后的火焰,用自己最爱的方式,去燃烧掉自己,让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
这本书看完心里真的很难受,为了秀一的经历,为了那些爱他的人,为了那些苦难,为了那些推他点燃青之炎的理由。在《绝叫》的读后感中,我曾经写到,我理解但无法原谅。有看到这些的读者对我说不过是因为我不曾经历过他们的苦难。我承认自己如果经历相同的境遇并不见得做的比他们好,但是我依然想说,错了就是错了,有再多的理由也依然是错了。但是我无法表达的更好,其实大门说的,正是我想说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依然用这句话结尾:
与其被自己的瞋恚毁灭,那样的人生要好很多啊。

靠失败出圈的侦探:胡闲
——《胡闲探案》书评
昙初

胡闲是谁?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位“失败大侦探”,凡是他经手的案件,不但是十件之中倒有九件是失败了的,简直是十件之中十件都失败了。那他又是如何成了著名的大侦探呢?便是因为不论在哪一年中,总有一桩人家破不了的案子,却是为他所破。
这样的一个侦探是不是很有趣?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编辑和侦探小说家赵苕狂先生笔下的侦探。赵先生借这位“失败大侦探”之口说:哪一个侦探是没有失败过的?哪一个侦探又真能次次成功呢?
于是,赵先生便创造了“失败大侦探”胡闲,用这种轻松的方式调和一下侦探小说中那种紧张的空气。
《胡闲探案》是华斯比先生整理的目前可见的赵苕狂先生的“胡闲探案”系列小说集,包含《囊中物》、《塌下人》、《谁是霍桑》、《新年中之胡闲》、《胡闲探案》、《狭窄的世界》、《录屏的胜利》、《少女的恶魔》这八篇中、短篇小说。
虽是民国时期的小说,读起来却并没有生涩的感觉,读起来反而畅快淋漓、极为有趣。虽然整本书都很有趣,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前三篇,因为那是最初的胡闲。
最初的胡闲是真的屡战屡败,但是他那种释然的态度和宽松的心态却让人印象深刻,非但屡战屡败,更重要的却是屡败屡战。
《囊中物》是胡闲的第一个案子是婚礼中一桩盗窃案,老同学便请了他来,人家是“初出茅庐破大案”,他却是“初出茅庐便失败”,本来以为手到擒来的案子却在关键的时刻峰回路转,很有些伪解答的味道。看到他一团高兴融消殆尽,呆呆地立在那里,真的是又心疼又想笑。
《谁是霍桑》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案子,人家是“双包案”,他这里是“双双包案”,一下子便出来了4个霍桑,谁真谁假傻傻分不清楚?最难得可贵的便是它突破了次元壁,虚实结合,真真假假,让人忍不住叫一声好。
从《新年中的胡闲》开始,胡闲开始大交其运,无暇记录自己的案子,于是文章的记录者也由胡闲自己变为了赵苕狂先生,赵先生成了胡闲的“华生”。
看到胡闲在后面的案件里大展拳脚的时候,一边为案件的精彩喝彩,一边却也有点怀念以前的胡闲,特别是在胡闲向华生揭开西洋镜的时候,多少会有些失望和遗憾。胡闲却说:
“如何崇拜我固不必,但对我太失望也不宜,虽在你只是出于‘爱之深不免期之切’只一念,煞是令人可感!须知任何惊奇动人的探案,全由小说家的笔底妆点而成,如果拆穿了西洋镜说,都是平淡不值一笑的!”
说的却是透彻。
赵先生能写的玄而又玄,将胡闲捧得如天神一般么?自然是能的,只是不必。我暗自揣测,先生所写是想在普及智慧兼具乐趣的同时,告诉读者不可太过沉迷确信,将小说与生活混之一谈,也不要迷信神话。
虽如此,依旧有遗憾。胡闲最初的助手是个叫做夏协和的少年和看门人皮老虎。在后续的故事中,却从未见过这个少年出场,而“天聋地哑”的看门人皮老虎则成了胡闲“唯一的助手”,亦由“天聋地哑”少了一项变为了“地哑”。
另外,后记中,华斯比先生提到许多故事改了名字致使日后考证困难,并列出了本书的篇目的原名考证。想起曾读过的文中曾有介绍,赵苕狂先生的作品中有《奇怪的呼声》、《真盗假盗》、《本地风光》、《巴黎新骗术》等作品,不知是否为这个系列中某篇的别名,还是赵先生的“非系列”的侦探短篇?
期待民国系列的更多作品能够早日整理完成、顺利出版。


《刘半农侦探小说集》书评
昙初

提起刘半农先生,第一印象自然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我曾浅浅了解过一些,在我看到的各种介绍之中,有很多他的趣闻轶事,却几乎没人提到他在侦探小说方面的贡献。第一次将他和侦探小说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偶然在豆瓣上看到了华斯比先生发的一篇日志,是整理的民国侦探推理小说《假发》。
当时很是吃惊,觉得这和印象中的刘半农先生很不相同,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只是同名而已。后来仔细想想倒也释然了,毕竟半农先生所学颇杂,无论是音乐、电影甚至是骂人都有研究,多个对侦探小说的研究也并不是全然无法理解。后来在看了这本《刘半农侦探小说集》之后,才发现他还和友人翻译过福尔摩斯,并在这本书的附录中见到了他为《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写的跋记。
这本《刘半农侦探小说集》中收录了一篇白话侦探小说《假发》,其余都是文言文侦探小说,有两篇捕快老王的《匕首》和《淡娥》,还有五篇《福尔摩斯大失败》的故事。读着最易上手的自然是《假发》,我个人觉得最有趣味的是捕快老王系列,但是我最想说一说的还是《福尔摩斯大失败》的故事。
作为一个算不上太正宗的福迷,我对福尔摩斯同人的接受度其实并不是很强,特别是这五篇故事已经可以看作是在黑福尔摩斯了。如果不将福尔摩斯看作福尔摩斯的话,其实还挺幽默有趣的,但是作为福迷来看心里还是五味杂陈的。
在整理了心情之后来看,其实半农先生并非不喜欢福尔摩斯。若是他不喜欢何必要费心翻译福尔摩斯的系列故事?若是他不喜欢有怎会在跋记中写出那样激昂振奋的文字?若是他不喜欢又怎么会对福尔摩斯的故事如数家珍?若是他不喜欢又如何会推崇细致的勘察,严谨的推理?若是他不喜欢又如何会写出那些福味十足的侦探故事?若是他不喜欢以他的性格大约早就耿直开骂了吧……
我个人觉得,他对福尔摩斯的喜爱和推广都源自于“启发民智”,借侦探小说进行科普,毕竟这种方式更具趣味性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他对于福尔摩斯的黑,也同样源于“启发民智”,他希望的不是人们的盲目崇拜,也不是拿来就用,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和借鉴,否则不了解当地的世情习俗,盲目以国外经验分析国内情况,即便是神如福尔摩斯,也是会遭遇“大失败”的。


《字母表谜案》(×)《Y的绑架》(√)
——《字母表谜案》书评
晴雨

  (ps:有剧透,略有泄底,请谨慎观看)
  短篇集。满分五分的话,4.5。
  故事发生在三位住在名为“AHM”的公寓中的人和房东周围。
  P、F、C、Y四个字母代表死起不同的案子的关键因素。
  四个短篇除最后一篇《Y的绑架》外基本都保持着先固定凶手范围,再挨个问话,然后众人把线索说给房东听,最后房东推出凶手。
  甚至前两篇《P的妄想》和《F的告发》给人一种“我是不是刚刚已经看过了的”错觉。
  《P的妄想》,手法很有趣,貌似也可行。
  《F的告发》,借由指纹系统的密室很有趣,但是这篇问题不在于密室,而是涉及核诡的一处……我并不觉得一个人经常以两种面貌示人还能不被别人发现,这未免有些太扯。是本书问题最大的一篇。
  
  《C的遗言》,死者被发现时手握火机、桌布上有被烧焦过的“C”的痕迹,众人由此展开推理。据说这篇是文库化后额外添加的一篇,对比前两篇作品,C的遗言明显有了质的飞跃。
  
  《Y的绑架》,重中之重,也是本书被称为神书的原因所在,其实更是伪解答加反转导致的。绑架推理,这种类型看的少,但出名的几篇也都看过,《Y的绑架》绝对不输其他任何一篇绑架推理。十二年前的一起儿童绑架案,受害者父母按照罪犯要求准备了一亿日语赎金,结果孩子却连同赎金一起被炸毁……
  “那Y是冒牌货”这句话以及后续发展出的推理奠定了大山诚一郎的巅峰之路。
  
  若是单把《Y的绑架》拿出来,绝对是短篇神作,要是和其他三篇放在一起就显得稍微逊色,其余三篇给人一种买一送三的既视感……
  但其实这是大山诚一郎出道作,而且还是差不多二十年前写成的书,我tm直呼牛逼!
  大山其余的短篇集国内也有引进,本作里体现出的缺点后续作品中已经见不到了,还好不是出道即巅峰的作家。

敲响密室之门,打开心灵之锁
——《敲响密室之门2》书评
晴雨
ps:有大量剧透,无泄底)
  短篇连作,同系列续集。平均4分。
  背景大概是:侦探御殿场倒理、片无冰雨一起开了家名为“敲响密室之门”的侦探事务所。
  共有六篇。
  
  1.《开洞的密室》,特殊的“开洞”密室,凶手为何要在墙上开一个大洞? 手法和叙事都很不错,开了个好头。
  2.《关于手表的几个谎言》,特殊设定的手表,嫌疑人拥有绝对不在场证明。相比于第一篇略差一点,但诡计还可以。
  3.《穿地警部补,有案件》,叙事视角是穿地警部补,手法算是六篇里最差的一篇,是老生常谈的那种,但对补全整个系列人物塑造有特殊的意义。偏社会派。
  4.《消失的少女,追寻的少女》,御殿场视角叙事,视线监视下的少女在隧道中消失,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算是利用了一下惯性思维。
  5.《最傻的溺亡尸体》,死者溺死在密室状态下的顶楼泳池,堪称本书最强诡计。
  6.《门锁打开之时》,本书最喜欢的一篇,独特的密室,独特的创造密室的理由。只属于四人的案件,只属于好友之间的秘密。大概率也是系列作的最终作了。
  
  651342
  《敲响密室之门117年国内就引进了,本书是其续作,阅读体验和整体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本书豆瓣上有民翻,感谢中野瞳大佬。
  最近简体正版也快要出版了(新星出版社)。
  
  不得不说,氢气真的是一位实力一直在提高且十分高产的作家,从《体育馆》到《图书馆》,《敲响1》到《敲响2》,还有别的一些非系列作品。
  优点:六个案子涉及了六中不同的不可能犯罪,基本没有毛病可挑,叙事风格也很紧凑,每一篇差不多都是万字左右基本没有废话。
  缺点也很明显:没有足够突出足够惊艳的作品,整体感觉是那种都还行,但又都差点意思。
  若是还有续作或许还可以期待一下。


必然的结局,不同的努力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书评
昙初

一看到“七次死亡”这样的名字,第一个想到的是西泽保彦大大的《死了七次的男人》。其实《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这个故事和《死了七次的男人》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就是“时间轮回”。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也是对于同一天的时间轮回,同样也是寻找死亡的真相,不同的是,主人公并不是在同一个人的体内苏醒,他每次醒来时的宿主并不相同,而他本身没有自己过往的记忆,也并不会得到宿主的全部记忆,但是宿主的记忆和性格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可是他的八个宿主从失忆的,到胖到不能动的,再到被打的半死的,二话不说就逃跑的……真的是什么样的都有。
比起这些来,更需要注意的是,鸟嘴的“瘟疫医生”还告诉他,解答不出来伊芙琳死亡的谜题的话,他将清空记忆,再一次进入重复的轮回,想逃离循环的魔咒,想找回自己,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先于其他的竞争者,破解这个谜题。什么?还有竞争者?而且还有人知道他的循环想要他的命?
好吧,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怪不得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循环还没有结果……要命的是,他对伊芙琳有好感也就算了,还爱上了竞争对手可咋办?居然还承诺只能走一个的谜题他要带着她一起离开?
一切,简直是一团乱麻!可是作为读者却觉得真的很开心,重重的障碍让这个故事更加的有趣,而每一个宿主都并不是工具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敌人、朋友、爱人。一团未知的情况下接手一个新的身体,就意味着要去负担他的全部,无论好坏。所以复杂的人物关系就需要作者有十分强大的把控能力,也意味着读者需要记住更多更复杂的人物关系。
虽然是时间轮回,但是前一个宿主并不清楚后面的宿主是谁,也不清楚即将发生的事情。而后面的宿主虽然知道的相对多些却也无法随心所欲去调查,由于蝴蝶效应的影响,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影响,所以要做出怎样的决定既不影响那些有利的行为,又要想办法解决最后的那道谜题就十分困难了。
整本书中,各个势力的角逐,各个角色的调查几乎占到了90%,最后的谜题破解的简单有力,和最初的目标却并不相同,谜题从一个变为了四个。第一个谜题是伊芙琳的自杀之谜,第二个谜题是毒酒案,第三个谜题是多年前的死亡事件,第四个是杀死伊芙琳的凶手是谁。四个谜题并不是本格谜题,但是整体还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几个谜题纠缠在一起,而答案让故事急剧反转。
可以剧透的是,主角成功地解开了谜题。但是他又该如何带走爱人?如何面对意想不到的过往呢?而这个循环游戏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可能最后的结果并不会人人都满意,但是整个的过程却很有意思。这本小说真的很有趣!


《万能鉴定士Q的事件簿1×2》
乙醚天空

【“苹果和橘子”】
一般而言应该将“事件”放在“侦探”前,或者至少放在平等的位置。本作特殊的地方,在塑造了一个存在感远远强于“事件”本身的“侦探”。可怕的知识量,善于辨别的双眼,天真烂漫率性而为的性格,加上美少女的设定,超级难驾驭的侦探凛田莉子就此诞生了。
一般来说,感性和理性同时存在的主角会更有魅力。《事件簿》亦如此,凛田莉子以感性决定要不要挖掘真相,并以感性嗅出线索的味道,又能用极致的理性打量着世界本身。大概因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少女,所以割裂感也有所淡化(笑
顺带一提,《苹果与橘子》是文中所提的一副画——“听说,塞尚的《苹果与橘子》虽然运用了非现实的不自然透视,但却在配色以及布局上取得了几何学平衡,是幅高水平的画作。”书中亦可见大量艺术、天文、地理、常识相关的知识……比起严肃的侦探,莉子更像是“艺术侦探”“常识侦探”这一类型的吧。

【十八岁的炎热夏日推理】
作者画了大量的笔墨少见地塑造了侦探的成长(而且还贴合了第一个主题案件)。让一段经历同时服务于事件和侦探的塑造还是蛮难的。
而且,凛田莉子——本作侦探,竟然是成长型的天才。从一无所知,门门不拿A的笨蛋少女,在经历了一大堆挫折之后,迅速成长为了万能鉴定queen。
从乙醇与琥珀到正式员工的面试(尤其是在面试时关于地理常识的那一段推理)出色得没话说!!!有些片段单独放出来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小作,但作者不惜花费大量心思用连续而密集的谜题,在一场仅有六页的小章节中,再次深化莉子的形象。

脆弱又敏锐的十八岁真是太美好了。

【二十三岁的超规格推理】
从十八岁海岛上的南十字星到二十三岁充满着欺诈的东京。
非常有意思的小事件,以及藏在背后的“大案”:欧洲油画与法兰克福肠,错版硬币与店面竞拍,油炸香蕉与盗窃事件,贴纸与通货膨胀。
作者的想象力真的是超规格的~

这种关键词闪回应该不涉及剧透吧哈哈哈哈。顺带一提,除去莉子外,人物塑造也挺有意思的,大概作者带着打破固有印象的希望吧。例如,虽然生得漂亮但不怎么聪明的男主角,有着超强慈善心的浪漫主义企业家,看似刻板其实期待着不确定性的高中班主任,诸如此类吧。

不过稍微有一点缺憾的是,作者偶尔会让作品当中出现的一般人共享女主角的眼界与智慧。比如十八岁时遇见的高中教师,照常理来说不会有那么丰富的艺术知识和独到见解……
可能是作者太聪明了收不住了,导致突然大家集体智商变高(悲


总之总之,(轻小说×严谨而用笔考究的作者)+(日常×硬核推理)= 好看!


《心灵侦探城塚翡翠》
昙初
在看过大腿侦探的故事之后,看这本真的是又和谐水准又高,前面的故事意意思思的,特别是第一个案子会觉得很无趣,但是整本书最后的反转还是很有趣的,超出了我本身对这本书的期待。而最后的又一层反转更是让这个故事变得有意思起来,至于你相信哪一种就完全是自己的选择问题了。
在最终解答的第三案部分,其实说起来就比较赖皮了。但是其实不能说不合理,只是会有“我期待了这么多就这?”的感觉。看完书之后,看到了一位民翻大大翻译的饭城勇三大大对这本的评价,但是现在再看已经被设成私密了。具体的内容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只是模糊的记得有一句评价大概是这本书是对于思路的推翻?(原谅我想不起来了,我唯一能找到的部分是:本文选译自『 本格ミステリの本流――本格ミステリ大賞20年を読み解く』,仅供试读,谢绝转载。 文/饭城勇三   译/辛克莱)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最有趣的部分应该是两种选择到底该站哪种,是站反转前还是反转后。
以下部分涉及严重剧透
   /    |
   Γ ̄ ̄ ̄ ̄ | |
   |[]::    | |
   |_____| |
   |[]::    | |
   |_____| |
     |_____| |
   /(′・ω・) /| |
 Γ ̄ ̄ ̄ ̄ | |
 L____|
关于翡翠到底是否有灵能力的问题,从前面的部分来看是有,反转后是没有而是破解案件后给出的提示,最终阿真的部分又透出其实的确是灵能力者的信息。
比如哭丧妇案件中,提到可能是哭丧妇看到了舞衣的心里,有一股强烈得要爆发的感情,而这感情仅仅借由名为“友情”的自制力强压着。也许,哭丧妇看见了那个被憎恨侵蚀的灵魂,所以才预见了危险。
但是,在前文对灵的解释中说:灵——也就是人的意识,在死后应该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所以哭丧妇就不应该能够移动和看见(同理结花的守护灵姐姐也不应该能够守护和传递信息)。
而即使哭丧妇作为特殊的可以摆脱停滞状态,那么她能够看到的东西,基于翡翠的能力设定:她说,人的精神假如受到了他人的影响——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会有所感知的。比方说,人物A被人物B深深地爱恋着。在这种情况下,翡翠也可以知晓有人对人物A倾注了爱意,即使人物A本身不知道这份爱意的存在,但爱会造成某种影响。
所以如果哭丧妇能感觉到的话,翡翠应该同样能够感受到,但是翡翠在向香月说明的时候,不是在说感受到了结花身上有别人留下的恨意,而是说因为别人提到的哭丧妇后死亡。这就让人觉得疑惑。
在说哭丧妇的出现是在一个月之前,西村的出现是在一周前,舞衣的不满一直有,但是恨意爆发却是在一周前的西村认识并表白结花之后。那么如果哭丧妇存在并为之哭泣,也应该是在一周左右而非一个月前。
这部分是否定灵能力的。但是很有趣的是第三个案件中,有个吉原姐姐去世成为守护灵的伏笔,翡翠解释为习惯性的埋伏笔,碰巧了。但是这也太过巧合,仿佛知道她会成为下个目标一样,这部分倾向于翡翠是真的有灵能力。
我觉得在整体的设定上,哪一种都不能让我完全的心服口服,略有遗憾。但是我喜欢这本书中推翻的方式,的确会眼前一亮。


《时空旅人的沙漏》
昙初

感谢宸少借书给我看~这本是台版,目前新星已经出了简体版,叫做《时空旅行者的沙漏》。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为了妻子能够活下去,利用沙漏回到过去破解多年前的一场连续杀人事件的故事。虽然是设定系,但是的确很本格,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大型的谜题,各种细节叙述的很详细,线索给的还是挺全的,这种写法牺牲了一部分故事性,但是比较适合解谜,需要耐心细致地去找一下文中的线索,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着做一下推理。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看上去,沙漏的作用就是带主人公回到了过去,会有一种这样的设定有啥用的感觉,完全不像设定系的小说,但是到了后半部分,情况突然改变,一下子就把重心压到了时间的相关设定上了,突显了设定的意义,于是解谜也就更有趣了,无论是伪解答还是最终解答都用到了大量的设定。脑洞还是挺大的,看的很开心!
故事部分,有的地方比如女孩对于曾经的犯罪的告白很突兀,一些人物的行为也很刻意,感觉就是为了提供线索而提供线索。整体都是在梳理案件,没有什么故事发展,略有些枯燥,但是到了最后的部分,故事接续上了前文,那种选择很让人心疼,还好是happyend,读起来很温柔,反正是赚到了我的眼泪。


活着,才能兑现诺言
——《越狱者》书评
言尘
(别问那么多,问就是下文在剧透。)
近日来,笔者看完了这本《越狱者》。初始是被标题和简介吸引住(没错,笔者是个轻微标题党。)在好奇心驱使下翻开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的名不虚传。
这本书用了应该算是四个角度同时去揭示当年那起700万美元劫持案的真相,同时穿插着男主角的悲惨爱情故事。“人生苦短,爱意绵长,去生活吧,就像没有明天一样。”男主角奥迪也是秉持着这一信条,在各种威胁迫害下顽强逃出,并将真相揭露。十年牢狱,不得不接受,米格尔的性命(贝丽塔的儿子,劫持案的最小目击者,后被主谋之一领养)做威胁。
四个角度分别是奥迪的越狱后的行动轨迹和回忆录,德贝蕾的调查视角(她始终觉得那起案子有疑点),道林和瓦尔德斯等几个伪君子的视角,莫斯(狱中算是奥迪朋友)寻找奥迪并沿途寻找真相的视角,几条线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满足了将线索等和盘而出,还给足了读者阅读体验。茫茫逃亡路,险象环环相扣,奥迪处处挣扎,他死了,就不能活着兑现活下去的诺言,更不能将几个伪君子策划的阴谋揭开于世。
从推理方面,推理性不是很强,但也算是推理小说吧;从悬疑来看,更合理点。笔者认为,其中有些句子也很受用,谁的人生不会有起起伏伏?怎样对待很重要。有一段对话,是在汽车旅馆里,卡西的女儿斯嘉丽和奥迪的聊天:
“有的时候,要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并不那么容易。”
“那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吗?”
“除非你很幸运。”
“我不太懂。”
“总有一天你会懂的。”
对话很简单,但却将大部分人的辛酸揭露,有的人努力了很久却成为不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的人不怎么努力,但幸运的是他有运气,他没有遇到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人物,于是他成功了,听起来很残酷,确实一个事实。

人生苦短,爱意绵长,支撑奥迪的不外乎是对贝丽塔的爱意还有米塔尔的宠爱。路上繁忙,请问问自己心中所想。


于是,故事汇于一处
——《筷》书评
夜行空
(没想到这么快期末了,笔者最近快被考试复习搞疯了,崩溃ing)

笔者今天要向各位推荐的书是一本台版书——由两国三地的五位推理作者围绕“筷”这一主题联手完成的一本接龙短篇集——名为《筷:怪谈竞演奇物语》。
首先请允许笔者先向各位解释一下何为“接龙小说”。其特点是有两人及以上的作者参与进小说写作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文学创作。参与者之间不可有任何交流,小说情节则按照各位作者自己的意愿发展,但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以上科普来源于网络资料,防止本人又出现科普失误的情况。)不同于市面上出版那些围绕同一主题编集而成的短篇集,《筷》中每个短篇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换言之,来自各地的五位作者各显其能,以竞作的方式为读者们贡献了一个相当震撼的完整故事。

接下来,且让笔者将各个故事为诸位稍作解剖评说。放心,绝不泄底(注意:以下为笔者个人主观见解。)

第一篇:《筷子大人》  作者:三津田信三
想必各位就算未曾读过这位作者的书,也肯定多少听过这位的大名。他有着“横沟正史接班人”“小京极”之誉,善于把民俗志怪与本格推理相融合,其小说以密室杀人、身份调换、叙诡等见长,笔下有三津田信三系列、刀城言耶系列、死相学侦探系列等知名系列作。在本次的接龙中,三津田信三老师打头阵,写下了一篇……蛮水的作品。
是的。笔者看下来就这感受。要评分的话,大概是三星半左右吧。
故事是在一场派对上,由一位名为雨宫里深的人讲述起她儿时亲身经历的有关筷子的怪谈开始。在她小学时,班上转来了一位名为“音湖”的男生。此人没什么特点,不过奇怪的是这家伙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将一把竹筷直插在饭中,双手合十,似在做什么仪式。出于好奇,雨宫向他询问了这中间的原委。谁料,这竟让她也深陷怪谈之中……
在氛围上保持了三三老师一贯的氛围渲染功力,叙事十分流畅,恐怖的氛围感随着剧情的推移逐渐显露。中后期还出现了梦境中的无人生还,结局处依旧是十分经典的三三式悬念,细想之余还有些许恐怖的余味。(当然,在看到解答的时候,笔者承认自己喊了一声“就这???”)
笔者曾言,任何一本短篇的开篇之作多少都是会影响读者心中对全书的评价。作为第一棒,三三老师贡献了一个十分典型的三三味怪谈,一口气读完尚属可以。(其实,当做一篇普通的怪谈来读才是最好的看法。)不过,说实话本人还是有点失望的。可能多少还是希望看到三三老师的水准之作吧(笑~)

第二篇:《珊瑚之骨》  作者:薛西斯
这是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推理小说家,对,也就是我国本土的推理作者之一。他的出道作名为《虚拟战争》——第四届岛田庄司奖决选入围作,惜败于雷钧老师的《黄》。(然而这两本都还躺在笔者的书单里没读呢,哈哈哈哈)据其自己所言,他在推理创作方面受岛田老师和京极老师影响较多。在此书中,他担任第二棒的角色,写出了一篇笔者颇为喜欢的作品。
故事开始于一个向某位自称最善于除灵的鱼道士求助的女子口述。她在中学时候曾因同学之间打赌,要去偷走班上某位男生的一只筷子。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位不起眼的男生对自己所持有的这双筷子异常执着。而且,连同这筷子本身都好似隐藏着某种秘密——正是这双筷子,造就了一切的悲剧;也正是这双筷子,带给了这两人一段终生难以忘怀的情爱纠葛……
本文的悬念围绕这筷子上所附有的“王仙君”展开,要说谜面的话,大概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偷走被锁扣牢牢锁死的一双筷子中的其中一半”。然而,这些都并非是本作的关键,而是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手段而存在。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以对话的形式将回忆与现在交织串联,而后呈现在读者们的面前,俨然如同梦幻般精巧有味,故事性相当之高。最后的结局也十分的凄美,以至于笔者对这篇的评价也相当之高——四星以上。
同时,恐怕薛西斯老师也并未想到,自己这篇对于接下来整个世界观的收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故而,在前三篇里,笔者最为欣赏的就是这篇。而巧合的是,笔者最不喜欢的就是下面这篇。

第三篇:《咒网之鱼》  作者:夜透紫
这是位香港的作者,所以我们的故事也移步至香港。当然,笔者不想过多地谈论这个短篇。其一是因为笔者对这位作者的了解实在不多;其二便是——尽管这篇可以说是前三篇中最本格也最有怪谈那味的作品,但也是整个作品里面,笔者认为最拉胯的一部短篇。看笔者的评分即可知道笔者有多不喜欢这篇了:两星半。
故事的开篇是一段跳楼戏,随后视角转到了某位备受争议的影视工作者丽娜身上。为什么备受争议呢?哦,原来是她原先所处的工作室几个人合伙干了件事。什么事呢?他们自导自演,在网上拍照炒作搞出了“鬼新娘作祟”的怪谈,让不少人信以为真。然后紧接着,主谋自爆啦,说“你们都是麻瓜,竟然相信了我们的谎言”巴拉巴拉。接下来的剧情,想必各位多少都猜到了吧?在某次上电视的过程中,我们这位主谋先生用了黑粉寄来的自称“带有鬼新娘诅咒”的筷子吃面,被毒死了。网友们认为丽娜就是凶手,所以对她进行了网暴。而这天,丽娜突然收到了一位名为“鬼新娘”的短信,并得知了自己工作室中的其他二人里有真正的杀人凶手。于是,她踏上了寻找真相的路途……
嗯,就这样。笔者在与好友的讨论中,对这篇都抱有一致的评价——不行。推理部分不是很经得起推敲。中间的某些情节实在让人想要吐槽。最后的结局虽然回归怪谈的范畴,但是、但是……这真的、没有、达到、笔者的及格线啊……(不想评价,评价不能。)

第四篇:《鳄鱼之梦》  作者:潇湘神
其实,这位应该不用笔者多作介绍了。因为巨佬之前专门写过这位作者的书评,也做了相关的推荐。所以笔者直接从故事开始评说,先放结论——强悍至极,六星之作。
就像笔者先前在豆瓣上所看到的评语,若《筷》止步于第四篇,那也十分完美。诚然如是,在本作中,潇湘神以其强悍的笔力和布局能力,将《筷子大人》和《珊瑚之骨》的故事紧密联系,以双线叙事的模式构建框架,把先前作品中所埋下的伏笔一一拾起、重塑。随着故事发展,一个个细小的反转以伏线的模式得以回收,并在结尾处轰然崩塌,露出了令人愕然的真相本身。潇湘神在本作中,不仅做到了完美的接龙,还加入了极高的社会反思,颇有水准的世界观构建,还有对三津田信三老师某作的致敬。可以说,方方面面抠不出什么问题。酣畅的阅读体验,对胃口的民俗炫学,诡谲的氛围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令人扼腕的真相解答,以及最后犹如“大结局”般的大结局——不多言,笔者最喜欢这篇了。
不过,也正因这篇作为结尾过于完美,笔者也开始担心起来执笔真正结尾一棒的陈浩基老师要怎么写——然后,才知道原来他在创作过程中也是苦笑不已。

第五篇:《亥豕鲁鱼》  作者:陈浩基
显然我们并不知道那天陈浩基老师读完前面四篇以后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不过根据他的说法,原本他打算在前四位写完以后,用自己的方式串联起所有作品,来个华丽的收尾——然而潇湘神老师已经做到了。所以他便另辟蹊径,把整个故事从怪谈变成了一个科幻冒险故事(?)
对的,你没有看错,是科幻故事哦。风格与前面瞬间不同了,不过也由此世界观更加宏大了呢。
故事是摘取了《鳄鱼之梦》还有《咒网之鱼》里的人物,更像是一个后日谈。采用家访流的方式,中途穿插了不少民俗相关的常识,并在结尾来了一出还算不错的伏线回收。
不过很尴尬的是,笔者对于这个故事是在不好评价。SF推理虽然读过不少,但是SF故事笔者读的不多(毕竟之前还闹出笑话,作了错误的科普。笔者也引以为鉴,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尽可能去找多资料核实,防止再次出错。好,话归原题。)而且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笔者不喜欢这种突如其来的画风转变,但同时又不得不说单从故事本身来看,这不失为一篇水准作。所以,斟酌再三,笔者决定——不评价了,各位见仁见智吧。(笑cry~)

总体而言,笔者对这本《筷》所呈现的高质量而打动。五位作家的接龙着实为笔者带来的不小的惊喜。故而,笔者亦在此大胆放言,这本书绝对值得各位一阅,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以上。


离奇、诡异、看不懂的推理小说
——《幽灵备忘录》书评
小萌

《幽灵备忘录》,用时三天半,虽不算难读,却难以理解。
“每个情节我都懂,凑一起咋就看不明白了......”
这是笔者看完之后的最大感受,真看不懂,仿佛读者、作者、小说人物,处于三个偶有交点的不同维度。
书名极具欺骗性,幽灵、备忘录、悬疑推理,这三个元素,能让你想起什么?
笔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灵异日记类的推理小说!校园闹鬼、都市怪谈、妖鬼传说,光想到这里,已令人心潮澎湃,期待不已。
(无情击碎幻想)然而,并非如读者所愿!这部小说,并没有所谓的妖魔鬼怪,也没有都市怪谈,就是几篇连续的短篇小说,甚至,能否算推理,笔者都无从判断。(算的吧。暂且算吧。)
言归正传,小说的开头,云里雾里,虽然让笔者有些懵逼,但还可以接受,无非一个开头罢了,且看下去。
第一篇,诡异的行事,诡异的人。主角卢鱼,醒来后,突然追踪起小偷,又突然追踪了与小偷交易的女人,又再转移目标追踪与女人交易的幕后黑手。中间的推理虽然没什么毛病,但是这个行为本身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仅第一篇,且有许多东西还未搞清楚,继续往下看。
第二篇,孤岛模式,侦探齐聚,密室杀人。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激不激动?高不高兴?呵呵,高兴的太早了。作者偏不按套路出牌,法医尸检结果,死者是猝死。什么孤岛、密室、侦探,毫无意义。虽然后面有推理,却没什么用处,逻辑不算严谨,仅限于一种较为可能的猜测,无法证明或证伪,且没有任何意义。作者也在文中表明这一点——
“对于警方而言,一个问题只需要一个答案,一个死者也只需要一个死因,至于其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
第三篇,其实是两个谜题——汽车于隧道中消失与连环杀猫案。汽车消失,是一个小诡计,很常见的手法,并不占多少篇幅。杀猫案,有点像心理推测,结果有点奇怪,也不是不能接受。
第四篇,这是最离奇的一篇。郊区的某所房子,住着一对爷孙,高雨声与高数,而这爷孙俩跟艺术家失踪案有关。不知道身为侦探的卢鱼如何得知这两人有嫌疑,也不知道他调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总之非常奇怪,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很奇怪,结尾更可以说是离奇。所谓的“爷孙”居然是人格分裂,而且在这里,人格分裂居然是真正分裂成基因、样貌几乎一样的两人,实在是神奇。
第五篇,呼应到开头,从第一天醒来,卢鱼其实就处于虚拟与现实之间。而他也开始寻找那个女人,被人委托要寻找的女人。委托人居然是作者本人。(此处实在不知如何吐槽)
后面便是结局了,即卢鱼与那个女人之间的后续,事实上,两人没有任何联系,既不认识,亦无交集,因此,两人相见后的后续亦是一片空白,小说成为虚拟的空间,撕裂、破碎、湮灭。
你以为结局就是结束?!进度条,啊不是,页数会告诉你,事情没这么简单!(好吧,其实看过目录的都知道)
结尾之后,便是那个女人的故事,也就是此书的另一个主角,言语。
她的故事,既有科幻之感,亦有言情之感,同时还带有一点推理性质。如前面卢鱼的故事一样,她的故事也分为了五篇,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事实上,笔者在读结尾时,便感觉出作者的行文有村上春树的味道,具体是什么一时难以形容,但那种相似感是确切存在的,特别是结尾篇章的最后一段,虚拟的时空撕裂,感觉最是强烈。
而读到女主角的故事时,又想起了折原一的《倒错的归结》,那本称可正读可反读的推理小说,而本书的结构正是以两人的故事互相对称,也应该存在另一种阅读方式。
作者也确实在附录提醒过,这书有着另一种阅读方式。
作者的这种写法,虽不算闻所未闻,却也足够新颖,为本书赋予了两种不同的结局。相对于故事本身,主角的言行、观念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若谈及本书的故事,其实笔者有诸多地方看不懂,包括两个主角各自的故事,包括结局,包括作者出现的部分。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笔者大致能领会一些。或许故事看不懂会难以领会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文学本身就是要读者自行领会的,倒也没有过多遗憾。
本书的悬疑感稍弱,但那种空间撕裂感非常强。不管是两个没有交集的主角的会面,或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参与到剧情中,亦或是最后结局中虚拟空间的湮灭,给笔者带来非常强空间撕裂感,而这样的布局,只能靠读者自行判断其优劣了。
题外话:看书之前,一定要看目录!不看目录的笔者,已经尝到了恶果!


此作中有作中作
——《岁时记》轻微透底书评
潇潇雨歇

之前对依井贵裕的《岁时记》早有耳闻,几经波折有幸能拜读到此书,不由得感慨万千。

作中作这种题材在推理小说中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这意味着作者可以肆意布置叙述性诡计,利用着灵活的文字自由做文章。因此对于作中作题材的作品,我往往会对其叙诡抱有比较高的期待。而《岁时记》的叙诡的确也十分亮眼,利用人名和称呼作文章的手法的确比较新奇。但是鉴于本作翻译水平也一样,而我本人此前已经看过类似题材的作品、再加上脑洞比较大,我在看的时候便将这个叙诡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因此最后揭露真相时,其带给我的惊喜便不免大打折扣。此外,“作中作”的设定仅仅用于布置叙述性诡计,也是我觉得稍微有点遗憾的一个点。要是最终能来个作里作外截然不同的绝世大反转,这篇或许就神作预定了。

再说说本作除去叙诡外的其他因素。逻辑严谨扎实是本作除了核心叙诡外的另一大亮点,最后结尾对前文诸多伏线的回收令逻辑流爱好者大呼过瘾。但是怎么说呢,还是少了点那种逻辑流的感觉,伏线的布置还是不够轻松自然,逻辑推理有过度解读之嫌,在唯一性方面还稍微欠缺了一丢丢,终究还是与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流还是差了点味道。不得不说,在这方面,依井贵裕和我心中的伏线流No.1的白井老师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此外,本作虽然选择了魔术为题材的故事,但在剧情方面刻画一般,最终诡计方面和魔术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关系,这样的布置其实有点浪费“魔术”这个背景,也暴露了作者在诡计写作方面的不足。作为读者想要拜读宏大魔术诡计的我,看到这样的核诡还是难免有些失望。

如果给这本书打分的话,大概8.5分或者9分吧。虽然说了这么多缺点,但大部分主要是我对这本书期待过高所产生的落差。平心而论,《岁时记》确实是有略高于9分水准的佳作,绝对值得一看,但是考虑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过高的期待值,在我心里,它与我所认为的其他神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从观察文中“具备总结功能的段落”进行思考顺便把结构象征性地拆一下
——《助手的自我修养》书评
苏格兰狮子
(9000字超长评警告)
这不是一篇多么严谨的文章,我先胡说八道一通,有的问题提出了在后面没有解释的话我就算数。我想去睡觉。
在二十世纪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由于经济水平与消费习惯的缘故,相较于如今,那时候的侦探推理小说还并不能算是一种快消品。那时候的人们要读一本推理小说可能要花上一个月,他们把字句仔仔细细地看清楚去破解谜团。但是现在不同,这意味着作者需要考虑到阅读的流畅感以及体验感。常规的推理小说,由于线索排布较多,部分作家有意识地将线索分散开来,读者想要达到良好的阅读体验时只能将阅读速度调低。这里便引出了一种思考——能否在保持推理小说的优点的同时,同时兼具快消品的优点呢?记住,我这里只沿用“快消品”一词的优点。
这里,我想造两个词,其一为“思维流速”,其二为“动静节奏。”
所谓读者能否对上作者的脑电波,很大程度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思维流速”即步调是否一致有密切关系。而对于节奏感的把握,我这里说的“动静节奏”,“静”指的谁静态思考过程,“动”指的是快速阅读体会故事与人物的过程。对于“静”与“动”的把我能力的判断,是一种判断作者水平高度的一种指标。
谜题或者纯文学的思维流速,是平静的湖泊,读者的那时候的状态是需要紧紧地看着水面漾开的涟漪太判断水中鱼群的分布。而快消品(部分推理小说或通俗文学)的思维流速,是湍急的河流,读者需要感受河流的湍急程度是需要借助媒介的,即河流上方的漂浮物或者能让不得不跳起的断崖。
在推理小说中,我把这种媒介物成为“具备总结功能的段落”(有过渡功能),他能让推理小说的节奏停滞几秒,属于故事的“休息时间”。(如果是多视角叙事,文中设计的“休息时间”应该要给得更多!!!!)
反面教材参考王稼骏的《阿尔法的迷宫》

=====《助手的自我修养》结构粗略如下 “具备总结功能的段落”会被标上*号。
第一部分【去黄金馆之前】
【1】*第20页处“我总结一下,你和一名侦探小说家生活在一起,是他的助……手。你们平时居住在生活工作的地方是小说家的私人别墅,名为黄金馆。今年一月九日晚上十点多,你在黄金馆的某扇门前,被人击打头部致死。没错吧?”

评论:是的。祝灯灯即将要出国之前,在家中遇到了幽灵。幽灵说他曾是一位侦探的助手,没想到某天被人击中。昏睡了六个月后在来到了祝灯灯的家里。

作用:你们有没有发现,上面这一段算是一个总结段。在情节安排的过程中,是需要对故事节奏进行把控的,作者需要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时期里进行人物、线索等信息做总结,这样,即便线索很多也不会造成凌乱感。(这个与谜题不一样,毕竟谜题阅读和小说阅读在习惯上是不一样的)反面教材可参考《超能力师事务所》。
待解1:“为什么周一非会出现在祝灯灯的家里?”
待解2:“为什么周一非对祝灯灯说‘你吃东西等于我吃东西’”(或许是因为对祝灯灯有感情?因为在第22页处他自信地说“没想到你觉得我如此特别”)
第25页文字“那盘地三鲜的热量是‘肉眼可见’的很高呀”
第27页文字“祝伯彬走过来,在祝灯灯面前放下咖啡和炒蛋”。
【2】*第30页“周一非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样本:生前是什么样的人,被谁杀了,处于什么理由被杀,为什么会变成鬼,为什么会出现在她的身边,如果再吃撑他还会在出现吗,会伴随一生吗?”(包括这里,“吃撑”这一概念作者起码交代了三次。如果在设定系的情况下,“吃撑”是有一定功能性的。还有“冤魂”、“鬼”这一概念在第3页、第26页都有提到。)
第30页,概括,一个叫做安茜的职业助手来到祝灯灯的家的小饭馆,结识祝灯灯。安茜有个师傅,是名神探(苏会凌)。
第33页:概括,黄金馆的主人是兼任侦探的蒙面作家,前文周一非说自己是黄金馆的主人的助手。在他口中说他的侦探是作家也是侦探,是他的老师。此处需要读者进行思考。但是是否需要安排总结段。
【3】*第34页“一月九号那一天安茜随她的老师苏会凌去黄金馆的年会,当天晚上,周一非在某房间被人杀害。也就是说,安茜和苏会凌都是嫌疑人。”
第35页,概括,黄金馆主人正招募新助手(说明之前的助手可能确实死了)
【4】第38~39页,36页说黄金馆楼下有火锅店,但是火锅店楼上的助手却是一个饿死鬼?助手死去的那晚开年会周一非想要晚上吃多点说留着肚子不吃午饭。(这里其实和之前“饿肚子”的点连接上了,“(广义)浮线”的长度大概有35个纸张单位。)
疑点是:死亡时间为晚上十点,当时周一非居然没吃饭?(定位第39页)
△第41页“有太阳的地方是看不到星星的”(可能,当侦探和助手站在一起,助手是不会被看见的!这个思路太棒了。我就是这种脑电波。)△第47页“你老师是太阳,近距离看会瞎”
第48页“他们现在是共享一个胃的交情”。
父亲的意愿则是祝灯灯外出去黄金馆的阻力。作者在“国际发展”一词的讨论中,将该词安排在45页、47页、50页,是用来为祝灯灯去黄金馆提供一种动力。
===========
第二部分【应聘助手环节】
第55页,“助手的名字不能比侦探好听”(对应前面“星星会因为太阳的亮度而变得难以被人察觉”)第57页,概括,“太聪明的话不适合当助手”
第58页,应聘失败后回来和周一非总结经验。“王建材就因为机灵得太明显了,所以才被淘汰的。”
第60页,根据“助手的名字不能比侦探好听”思考名字。
第62页,周一非一遇到不能回到的问题就会说“我想吃芹菜”(周一非也想要看烟火)
第70页,第二次应聘,祝灯灯的名字被蒙面作家认定为“难听”。为什么蒙面作家前后的看法会不统一呢?(可能是因为今天事情紧急,祝灯灯比王建材先一步见到蒙面作家,所以祝灯灯被选上了)
第74页,疑惑,“麦丽素”的设计是为何?
第80页,来离开应聘点去往黄金馆的时间点为下午三点
第82页,“每晚吃火锅”
第85页,除了之前交代的苏会凌、安茜、王建材,此时引入新人物有秃头男、香烟男、西装男、少年。
第87页,开始介绍人物。(晚上十一点,还没吃饭,时间流逝得有些奇怪)
苏会凌(安乐椅侦探)(前文出现过,存在闭环)安茜(助手)
马行空(天马行空的少年侦探)秃顶男(助手)|侦探居明辉被替代,所以此人这次没来
于九鸣(香烟沙雕侦探)王建材(助手)
蒙面作家(侦探)祝灯灯
张/赵编辑(西装男)
场外:半年前的死者:周一非
第89页,涮火锅。助手只能站在侦探身后看着他们吃。之后,晚上十二点,各位回房间。
第91页,读者视角:我其实记不太清楚他们各自回房的顺序。
第91页,一个房间的门被敲,其他房间能听到。
第92页,助手房间是不锁门的。(这里可能会出现侦探与助手身份对调的设计。)
第95页,“所谓推理,就是将散沙各处的细沙,拼成沙雕的过程。”
插一句:如果对被害人的塑造过于多,其实作者杀掉即将要死的人,会不会有于心不忍的心情呢?
第96-100页,排人物。第一次入场人物:
苏会凌(安乐椅侦探)(前文出现过,存在闭环)安茜(助手)
居明辉(硬汉侦探侦探)马行空(助手,第一次没来,二月份成为侦探)
于九鸣(香烟沙雕侦探)王建材(助手)
蒙面作家(侦探)周一非(助手:第一次没来)
旧编辑(与第二次的西装男张/赵编辑不一样)
矛盾点:[前文中蒙面作家说“没有助手的侦探是丢脸的”,与“一月份蒙面作家没带助手”相矛盾。]
第99页,安茜说苏会凌通过“西装男身上的吊牌”推定“西装男的衣服是租来的”

第103页,回房间。周一非说此次聚会的半数人他都不认识。

第104页,概括。可能的解答:比方说,第一次聚会,来馆的人有六个,蒙面作家开一辆车去接这六个人,这车恰好坐满。假设,客人安茜没见过周一非,这意味着,其他六个人都没看见周一非,说明蒙面作家会在接客人之前将助手周一非杀害。

第108页,概括,串接指向蒙面作家为杀害周一非的凶手的线索有十条。虽然其中有些没留意。比方说我现在才知道苏会凌是坐轮椅的。

第108-110页,其实这里写的是,王建材来到祝灯灯房间要零食,说“明天可别来我这里哭诉”
第111页,“蒙面作家是两个人”(对于本格厨来说,是个人都知道会有身份诡计。)
第112页,(第一个浮线)“7”与“8”的讨论。汽车荷载为7人。比方说,假设存在蒙面作家A与A*,其实只有A与A*知晓路况,这意味着车能带6个客人。但是,实际上,这次客人有七位。可能的原因是,原先A*带祝灯灯来到馆内,A在外面接客人(客人为6个,加上A,等于7)。
其他侦探为何没有意识到呢?是因为,当此次的客人进入馆内,会认为祝灯灯是前来馆的上一批,上一批或许蒙面作家带了两个人。(其实,这个推理是能够被推翻的。)
[结合之前的“认定蒙面作家是凶手”的推理,我们可以知道,凶手其实不一定是那个“真蒙面作家”。]
第114页,(第二个浮线),“关于蒙面作家换头套的理由”。蒙面作家会每一个小时换一次头套。按照生肖顺序会改变头套。(本格厨表示,这里有时间诡计——作用:制造不在场证明或为达到凶手的某种目的腾出时间)
第115页,(第三条浮线)这里写的是,在祝灯灯进入馆的时候,如果开车的是A,到了快要进入下一个小时时,A*会在我的视线范围外换好头套后出现在祝灯灯面前,A消失。
【5】*“我再给你一次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谈及苏会凌短腿之事,说明,苏会凌只是为了成为安乐椅侦探才坐轮椅的,并非断腿而坐轮椅——属于因果倒置的错觉设计)
第116页,此处解释了祝灯灯与苏会凌第一次见面时的“为何在快打样时去饭馆”,主要是为了掩盖自己“没有摔坏脚”的事实。
第117页,伪解答:A与A*是父子关系。因为大蒙追求自己的事业所以不能公开身份,又不能缺失对孩子的陪伴。所以两人饰一角。
第118页,禁止带入设备的理由:“大蒙老了更不上时代,如果被人看到利用电子设备时笨拙的模样,两人一角的诡计可能会被识破”
第119-120页,因此小蒙应该在客人里边。小蒙应该是张编辑。
王建材房间有闹钟(鸡:打鸣)祝灯灯房间有食物(猪:吃得多)
安茜的房间有很多衣服(羊:衣服由羊毛制作)——>龙之间与蛇之间形态相似,蛇的房间是张/赵编辑,所以赵编辑应该是小蒙、(这里应该是个伪解答)
第121~122页,可能当初周一非意识到了诡计,蒙面作家杀了接近真相的编辑,同时杀死周一非并嫁祸周一非为杀害编辑的凶手(其实这个解释不合理,因为凶手死了的话,那么杀害凶手的凶手又是谁呢?这么做其实并不能掩盖一个死亡的真相。)蒙面作家很可能把尸体放在了鼠之间,他认为苏会凌腿脚不便,所以把苏会凌放在鼠之间旁的牛之间。
第124页,夜晚快入睡前的那段时间张/赵编辑还是穿着西装。意味着他可能兵部会太早睡去——或许“张编辑就是蒙面作家”(其实这里的突然推理不太能站得住脚)
第126页,晚上1点睡的祝灯灯睡得很饱,醒来时以为快到了中午,但发现醒来时钟居然是七点(时间诡计:可能有2~5个小时的时间差,如果根据时间差复位,我觉得会影响生肖的排序)
第128页,蛇之间没人开门。客厅死了个人(别人认为他是赵/张编辑,可通过西装没有吊牌推定他不是赵/张编辑,倒在客厅的是蒙面作家。在龙之间的是张/赵编辑,这个人应该就是年轻的小蒙。)
第129页,否定“两人一角”,认为蒙面作家是同一人。(此处也是先给结论,后给分析。)这里揭了“麦丽素”这一点。大伙们其实不懂何为麦丽素。但是通过观察发现,假设上一个蒙面作家第一次知道麦丽素,那么第二个蒙面作家理应当不知道麦丽素(我:也不能这么绝对,其实这段推理可以归为一种直觉),但是实际上,第二个蒙面作家知道麦丽素——>“两人一角”被推翻。
第130~134,马行空是没带助手的,这说明秃头大叔其实也是鬼魂,这样可以推翻之前的“荷载7人座”的问题,同时也揭了“助手在侦探身边会不被人看见”/“星星出现在太阳附近会被太阳光掩盖”这两点(算伏笔吧)。(备注:这里还是先给结论,具体分析还没给。)
其实这个“幽灵”的设计属于误导(由于我不常抠所谓的误导,我对这个误导用得好坏程度没办法做判断,但它却是骗到我了。我有想过别的助手是幽灵的情况,但是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把那个想法给忘了,所以被骗了)
第三章 我们把前面结论推翻,回到原点。目前结论:(1秃头大叔是幽灵2客厅的死者是蒙面作家)
第139页,秃头大叔撞上了张编辑——>“秃头大叔是幽灵”被推翻(你这让我很无奈呀,你分析都没开始就被推翻了,又被骗啦?)(我突然意识到了一点,其实“助手”一次是有双关义,一种是“大智若愚的助手”、一种是“真正的笨蛋助手”,而祝灯灯是后者。我想作者很可能还会涉及一个“大智若愚的助手”,说不定就是周一非。)
第143页,客厅的死者是被铜锅砸死的。
第147页,排时间:凌晨一点,三位助手回房,祝灯灯与周一非谈话,被讨要食物的王建材听见。祝灯灯在门外和周一非谈话,过程中龙之间的张编辑开门注意到他俩,又回房了。(遐想:如果当时祝灯灯房间里关着门,其实王建材是有犯案的可能的,因为我记得蒙面作家自己说过会出来帮忙收拾??没记错的话。王建材是有犯案的时间的。)
第151页,提到案发早上,鸡之间的王建材第一个起床(7点/肯定是假时间),王建材被认定有犯案的可能。
第159页,于九鸣与祝灯灯的对谈,疑点“如果死者是蒙面作家,那么如何解释脖子后部有击打伤呢?因为如果带着头套的话,头套应该会挡下锅的击打的呀?这不就出现了矛盾了嘛”
第163页,马行空坐在苏会凌的书桌上,由于体重问题,书桌坏了。
第164页,第一晚,来到黄金馆,祝灯灯发现时间是23点。
第167页,马行空通过书桌掉落的药物(阿瑞斯)认定苏会凌是阿兹海默症患者。(如果助手很傻,则会体现侦探很聪明,如果侦探是痴呆,助手变得比侦探更痴呆,就不会让这件事暴露出来了。)我的感受:“好一个相对论。”
第169页,马行空认定苏会凌坐轮椅的理由是“通过假的腿伤掩盖脑部缺陷”(…)
第170~171页,马行空欲擒故纵找到契机问出苏会凌的情况。判断祝灯灯或许就是蒙面作家。(还是先给结论的。)马行空直言上一次聚会中死去的是周一非(我的疑惑:“可是马行空在第一次聚会中是作为居明辉的助手,而且那时候他好像没来,他是怎么知道周一非这个人的呢?”——他是在第二次聚会偷听祝灯灯自言自语时听到了周一非)
第173页,“将所有问题都罗列出来,然后找出一个唯一可以解释所有问题的答案!”
第176页,脑回路奇怪的马行空说祝灯灯应该是侦探,不然为什么蒙面人一直在维护她呢?这就很奇怪了。祝灯灯一时间无法反驳。
第177页,或许死在客厅的人是一个助手。
第180页,这几页主要是在做奇怪的“解释”。有一个疑惑点:马行空说“你能够在馆内大点火,说明这里收到信号”(??我不记得了,祝灯灯有用过黄金馆的电话吗?)
第181页,马行空认定死在客厅的为周一非(?可能理解有误),认为祝灯灯到客厅把周一非杀害。
第183页,蒙面作家想要杀“蒙面作家”,是为了杀掉这个身份。马行空认为,张/赵编辑是第一代蒙面作家,祝灯灯是第二代蒙面作家。
第187页,这几段我没看懂。这里大概解释的是客厅死者的击打伤。
第192页,揭“放烟花”的点(第一次出现于62页去,全长130页)。
第193页,新线索“第一次聚会,有人带着公鸡头套将周一非杀害”
第199页,猪之间出现来自蒙面作家的信件。马行空是不会相信的。
第205页,马行空拿着刀与大家对峙。原来马行空的助手秃头大叔就是居明辉。
第208页,那封“蒙面作家的信件”落款是蒙面作家。如果蒙面作家给自己写信会这么落款么?假设蒙面作家是祝灯灯,或许应该写上的书祝灯灯或者不落款呀?
第210页左右,马行空与居明辉是父子关系。他俩对本格、侦探的理念有分歧,属于常规的父子矛盾。一个人的理想凌驾于另一人的理想之上,被凌驾之人想要逃脱束缚。
第215页,苏会凌有一儿子,儿子工作体面,一年才回家吃一次饭碗。苏会凌得了阿兹海默症却要尽力掩饰维护安乐椅侦探的形象。她念叨着:“小明长高了。”
第218页,张/赵编辑与大家讨论(此时张/赵编辑被认定为他本人)。于九鸣说戴头套的蒙面作家其实没有必要摘头套打电话,他可以用无线蓝牙耳机。在第217页,祝灯灯发现有一个控制窗帘的把手被卸下来了——这个把手控制的机关可能是关键。
第220页,“小明长高了”的原因是,在苏会凌看来,天花板与地面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其实这个点我感觉给得有些晚,可以在前面至少设计三处暗示,否则读者会骂的。)其实客厅多出了一个。(作者应该是通过对天花板的思考来认定馆内多出了一个空间。但是你仔细想想,天花板与地面距离的变化与俯视图往下看到的画面的空间延展其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单独把天花板的设计去掉可能对于“多出一空间”的结论没有太强的联系。我们只能认为,“天花板与地面的距离变化的建筑特点”可能仅仅只是这个建筑的原本特点,与诡计没有太大关系,可以作为侦探发挥“直觉”的一个依据。)
第222页,平面建筑诡计的解析:比方说,我们的房间是一个矩形。上面衔接一个隐藏的客厅B,下面衔接一个客厅A。我们只要以选取俯视图往下,将门牌换为,那么可以实现A客厅与B客厅的反转。
第223页,没收手机的原因是“手机上的指南针”会把这个诡计给暴露出来。因此,大家眼前的这个尸体,其实就是半年前死去的助手周一非。
第227页,于九鸣认为,马行空为了模范蒙面作家,曾经伪造黄金馆,同时潜入蒙面作家住所,没想到那时被周一非目睹,周一非被杀害。(可是,前文有说,好像黄金馆的路比较隐蔽吧?必须蒙面作家亲自开车带领大家来,那么,马行空是如何先人一步进入黄金馆在馆内乱带头套自嗨的呢?这算bug吗?其实最后一页可以解决这个bug)
第228页,(?这里我的理解可能有误)马行空当初来到黄金馆,把周一非杀害。后来居明辉等人入黄金馆。大家都以为那时候的蒙面人是真正的蒙面作家。(可是,真的那个呢?他躲在哪里呢?难道说第一次聚会里蒙面作家在一旁待着?等到第二次聚会后还是蹲在一旁待着?)
第229~240页,看烟花。“沙雕就是虚假的美好”
第241页,祝灯灯认定于九鸣的推理有误。比如说为何特地制造出B客厅调牌子逆转空间?比如说为何不直接转移尸体于A客厅?比如说如何解释血迹还是新鲜的?于九鸣的推理其实也站不住脚。
马行空确实在半年前杀掉了周一非(我:应该有bug,其实最后一页可以解决这个bug),但是第二次聚会死去的那个人可能不是周一非。
第242~243页,错觉诡计,人在看窗户帘子的时候,以帘子的末端作为参照物。这里解释了为什么阿兹海默症的苏会凌说:“小明长高了”。依据奥卡姆剃刀什么玩意来说,比自动下降的天花板的设计其实更加合理。可是帘子下降了,钟留在原位的话,钟与地面的距离感过于明显,这个诡计还是会被看出吧?其实不然,假设种的固定点并非该钟的中心点,那么钟放下时,圆心会下降,意味着钟的整体下降了。参考图于244页。这里不打算放上来。
第245页,“起初蒙上客人眼睛的理由”,因为“不想让客人通过时间判断起始点与黄金馆的距离”。祝灯灯蒙上眼睛后,睁开,看见兔子头套(下午4点),但是她上了黄金馆后看到的时间确实下午11点(假设兔子时间为真,黄金馆时间为假,那时她上楼后看到的钟应该是下午5点才对。/结合第80页位置中“招聘的时间点于当天下午3点”来判断,这个车程可能只有1~2小时)那么假设黄金馆的时间点为真,兔子头套时间为假,则意味着车程的时间可能有6~7小时。(睡得好久呀)
疑惑点:我们把思路调回来。
三点到四点—老虎头套
四点多到十点多—兔子头套(开车时间6~7h)祝灯灯醒来时看到的是兔子头套。为什么蒙面作家在这个期间不换头套呢?
第246页,“帘子降下的理由”为何?是为了遮住某种事物。遮住之后,将把手拿走。帘子不会复位,所以大家不会留意被遮住的为何物。原因是:“有一个相框被打碎了,凶手不希望让大家知道这件事。”
第247页,凶手打碎了一个相框。但是他不想让大家知道这个相框被打碎了?这是为何?死者身上没有吊牌,排除法可知死者为蒙面作家。(其实你好像没有排除凶手直接拿走吊牌的情况。后面第250页考虑了。)
第247页,信件的内容:“致Z,谢谢你一直以来照顾我……巴拉巴拉”(我知道呀,之前我每次提到编辑时都会写上另一个姓——赵/张编辑,你误导说这个Z是祝灯灯的祝……)
其实这封信是一封蒙面作家的分手信。
第248页,蒙面作家拒绝了编辑,第二次聚会时,编辑还是成为了其中一个客人。编辑一直缠着作家,在一旁的凶手为了维护蒙面作家的颜面想对编辑下手。蒙面作家很为难,他决心放弃蒙面身份,那晚,他摘下头套,在客厅里。由于环境黑暗,凶手看到了背过身的蒙面作家,凶手意味蒙面作家是编辑,所以把蒙面作家杀害了。
第250页,蒙面作家的西装上有吊牌。凶手意识到死去的不是编辑而是蒙面作家——这里作者认为对于吊牌的解释是:对谈时互相拿错了西装,蒙面作家和编辑曾经对谈过。(其实这个还是可以继续细究下去的。比如说我检查另一个人的西装在哪里。比如说你可以数数场景里还有别的什么人?)
第250页,“剪吊牌需要什么工具”来判断谁有剪吊牌的可能。
其实似乎很多人都有这种工具。比如马行空的匕首,苏会凌的指甲刀,还有于九鸣的坏了的打火机(祝灯灯现在想指认的是于九鸣,可是于九鸣是如何用坏了的打火机割掉吊牌的呢?其实连接上面西装的推理,这条线似乎不太线性)
第251页,于九鸣是蒙面作家的初恋女友(这个也有点想当然了,你居然还在弄叙事性诡计。。。)
第252页,可怜的周一非当初认定的蒙面作家可能是假的。周一非作为马行空的助手时(这里解决了BUG),发现了真相,马行空出道,所以把周一非杀害。这就是真相。
————
我捋一捋。第一次中,马行空=假蒙面作家,他建造了黄金馆。周一鸣为假蒙面作家马行空的助手,编辑是真蒙面作家的情人(应该是女生),于九鸣是真蒙面作家的初恋女友。第一次案件中,马行空将周一鸣杀害,邀请大家来假黄金馆。第二次案件中,真蒙面作家邀请大家来真黄金馆。于九鸣将误认为黑暗中的人是编辑,误杀了真蒙面作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对于“蒙面作家在一般吃泡面”的困惑——因为他死了。
————
想要达成这一效果,有如下几种处理。
(1)适当地循环论证强化某种意像。比如线索、比如角色最喜欢的水果。(比方说A因为B喜欢A而喜欢B,B因为A最喜欢的水果是火龙果而喜欢A,,B在思考A喜欢自己可能是因为火龙果而质疑自己喜欢B的想法……)
(2)在部分桥段需要对线索做适当的总结。
===
在本小说中,具有总结功能性的段落我标出有五个地方。但是介于这本小说伪解答太多,我后面的部分段落就补标了。
总体上看,我还是比较能融入本篇小说当中的阅读的。
梳理完之后,我会发现。部分的推理(特别是马行空)的推理确实有些异想天开。这种异想天开是在“解答”层面上的,而非“解答过程”。在做解答时,过程肯定是“解释什么?矛盾点在何处?为什么矛盾点会出现?以什么依据理顺所有的逻辑链?再获得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之后对线索进行校正。”但是作者的思路还不是这样的,他是先“提供一个解答”,然后再分析,由于提供的解答可能太奇怪了,作者在进行分析的过程并未能穷举出所有的可能性,就直接切换到下一个伪解答了。这无不让部分的推理读者困惑?而我这个想法只是基于一种直觉,但是这种直觉准不准确,我还需要思考一段时间。作者前些日子提过“伪解答是推理小说的未来”,我是认同的,但是只认同一般——具体伪解答如何世界还是需要探索的。我有一个思路,单不展开了。建设性的东西我指出来,但是具体的解决办法我还是先藏在肚子里。
算了,我去吃饭。我现在的心得是:饭堂的麻辣香锅真难吃。

告别过去,拥抱未来
——《没有奶奶们查不出的事儿》书评
小萌
关于故事的开头,简介已经写的很清楚,笔者不再赘述。总之,热心青年史达才与伶俐青年刘振邦阴差阳错之间,开启了寻找失踪的龚雪的任务。从健美操的老师开始,到龚雪的同学祝明霞、顾盼盼、曾成,一路调查,并完善当年的故事。
随着故事的完善,哪怕与龚雪素未谋面,史达才脑海中已有了她的具体形象。同时,导致龚雪失踪的嫌疑人也逐渐浮出水面——刘舒的干妈。
这里需要提一下,因龚雪与刘舒之间有矛盾,史达才与刘振邦未曾前去寻找刘舒询问有关龚雪的事情,因此,有关刘舒与她干妈的事情,都是根据其他人的描述而得知。而将这两人隐秘的信息挖出来,全靠刘振邦在网上不断寻找挖掘。(这种网上挖人的方式,就像“人肉”一样,建议大家不要轻易模仿。)
搜出的东西表明,刘舒的干妈,谭晓音患有恋儿癖这一事实,这让史达才与刘振邦开始怀疑龚雪的失踪与她有关。此时,八卦之心极强的李奶奶又恰好打听到黄心红之前看到过的一件事——某女生被人泼了一脸PP粉水导致毁容,据黄心红透露,泼人者正是谭晓音。
恋儿癖、罪犯,这两重身份使得谭晓音在史达才与刘振邦的眼中成为一个变态,得罪了她的龚雪,处境岌岌可危。
经过重重调查,最终寻得龚雪的家乡,并找到龚雪。龚雪安然无恙,且已经计划为自己与那个被泼了PP粉水的孔明慧讨回公道,而失业的史达才也因为龚雪而找到一份好工作。虽然谜题到此已经结束,故事却未曾完结,孔明慧是否会配合龚雪?龚雪如何报复谭晓音?江飞的未来又会如何?史达才与三个老奶奶是否还有交集?结尾的一通电话是否意味着,还有第二个“龚雪”?
作者给谜题画上了句号,却为故事的结尾留下了诸多空间,让读者自行想象。
关于故事,到此为止。作者行文中,充满了生活气息,三位老奶奶、街坊大爷,都极具画面感,笔者仿若置身其中,对几位老奶奶的言行更有着熟悉感,像极了家中奶奶与其好友的对话。
人物塑造亦非常圆满,性格迥异的三个老奶奶也好、史达才也好、刘振邦也好,或是于老师、祝明霞、顾盼盼、曾成,亦或是有着变态心理的谭晓音、被迫躲藏的龚雪,甚至街边的小贩、”喷喷香“饭店的老板娘、楼下的街坊、旅馆的老板娘,各色各态的人物,无一相同,每个人物都非常真实。
关于书中人物的行为逻辑,看似没有逻辑,其实内涵最真切的逻辑。三个老奶奶的行事,乍一看毫无逻辑,其实非常符合她们各自的人物性格,可以说是老顽童的心性使然。而史达才与刘振邦两人的行事,更是其人设的真实反应,耿直boy与圆滑青年的结合,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笑料。
有时候,人物的行为有些繁琐,做的事情看似不必要,但仔细去思考却能发现,这些都是仔细推敲过的,否则推进剧情的逻辑便会严谨不足,巧合因素过多。此外,书中也有着许多正能量,以及用辩证法去看待正能量。
本书中,史达才代表着难堪的过去,龚雪代表着理想的未来。曾几何时,我们也像史达才一样,自以为自己一身正气,代表正义,却屡屡遭人排斥,只是大多数人未能坚持自己。笔者也曾创造过一个角色,他善于交际,既不讨好他人,又能与每个人交好,生性平淡,存在感极低,这便是笔者心中的理想人物,亦是本书中,那个失踪的龚雪。
史达才找到了龚雪,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如算命常言之遇到贵人,结束了前半生的不顺与不幸。龚雪看到史达才,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拾起精神,重振旗鼓。
或许,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
题外话:这书奶奶们的存在感也太弱了吧,几乎靠听录音,实惨。


论一个绑架案究竟能有几重解答
——《字母表谜案》书评
潇潇雨歇

作为大山老师出道作的《字母表谜案》,从汉化引进以来便广受好评。依然是熟悉的大山诚一郎式短篇集,依然是熟悉的盲点推理与巧妙逻辑,但是与《密室收藏家》、《赤色博物馆》等早已享誉国内的作品比起来,本书的前三篇短篇未免还是显得有些逊色。因此,本书评将着重分析全书的最后一个中篇——《Y的绑架》。

Y的绑架》开头便放出了一名父亲的手记,讲述了一件稀松平常的绑架撕票事件。然而,就在这样一篇看似朴实无华的手记中,却隐含着关于凶手身份的重要信息。大山诚一郎用他一贯巧妙的笔法,将推理的重要线索和奇特切入点都藏在了手记中的字里行间,甚至还基于这些线索提出了多重解答。一个普普通通的绑架案究竟能写几重解答?大山诚一郎用文字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能写四重,并且每一重的解答都令人大呼过瘾。从读者相信文中某句话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便浑不自知地掉入到了作者的陷阱之中,直至看到最后的反转才大呼上当、并深深折服于大山的深厚笔力。

在正解前抛出的三重伪解中,单拉出任何一种都可以作为一篇推理小说的核心诡计,但大山却毫不吝啬地将它们全都用作伪解答,足以看出其水平之高。然而谁又能想到,最终正解却又比前面的三重伪解更高了一个档次,使得最后的十页成为了整部小说封神的关键点,令人大呼过瘾。就我个人而言,单从伪解的质量和精巧程度来说,大山的这篇《Y的绑架》甚至要胜于白井老师的《无人逝去》。《Y的绑架》的手记中总共出场人物也就寥寥无几,我竟然把除真凶之外的其他角色几乎都怀疑了个遍,却独独忽略了最终正解所呈现出的真相,以至于最后看到解答时对大山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整体来说,这本书在我个人看来值得9.5或更高的分数吧。其实单就最后一篇《Y的绑架》看来绝对是妥妥的10分神作,但有点可惜的是前三篇质量一般,而且大山同类型的作品看多了不免会产生疲劳感,毕竟他的套路比较固定。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我个人大概会给9.5的分数吧,《字母表谜案》的确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准神作级别推理小说。


玩心大发,任性一回
——《反骗案中案》小说式书评
小萌

转眼已到六月,期末将近,复习的时光额外难熬,午后的蝉鸣声更是令人心生烦躁,无法午休,更无法静心复习。
正收拾着复习资料打算前往图书馆复习的梦闲,忽然发现手机屏幕亮了——你收到一条微信消息。
“常书欣出新书了!”打开手机,是夏月发来的消息。
“常书欣?”梦闲提起书包走出宿舍,在脑海里搜索着关于常书欣的信息,可惜他毫无印象。
思索无果,梦闲手指娴熟地在手机屏幕上跳动:“谁啊?”
“常书欣啊!《余罪》的作者!”对方秒回了一句。
提起《余罪》,梦闲自然有印象,这本是一部网络小说,几年前拍成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而扮演余罪的张一山也以此人设深入人心。
回忆起当初通宵看《余罪》的自己,梦闲不禁苦笑,虽说自己比较喜欢悬疑推理一类,但对于刑侦、间谍并非十分热衷。何况自己已经不复当初了,对于《余罪》这类网文并没有太大兴趣。
“哦。”梦闲本想这样回复,却发觉有些不妥,好歹朋友给他推荐小说,若过于冷淡就有些伤人的心了,于是又改成:“叫什么名字?”
“反骗案中案!特别!究极!超级无敌好看!”看到这串文字,梦闲已经能想象屏幕的另一边,夏月有多么激动。似是怕自己说的不够准确,对方又补充了一句:“推理性特别强,还有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推理性特别强,还有我最感兴趣的东西?
梦闲皱着眉停在宿舍楼门口,似是在思考这句话,又似是烦恼这炎炎夏日。既然已经提到推理性,那对方提到的这个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然不是推理,除推理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又有什么呢?
首先,这部小说的名字已经揭露一点,与骗有关,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诈骗类的推理小说。结合诈骗的题材,难道,是魔术?不对,虽然自己对魔术稍微有一点感兴趣,却称不上最感兴趣。古董?这倒也算一个方向。毕竟自己曾经痴迷盗墓、古玩等小说,对古玩也有兴趣。若朝这个方向思考,无非是以古董骗局为主,再设计反骗的局。
大致是如此吧,梦闲抿了抿唇,提步向前,往图书馆走去。
“是古董骗局?”距离图书馆还有段路程,前行的路上,梦闲在聊天界面上打出了这么一行字。
不对!刚要点击发送,梦闲猛然意识到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虽然他对常书欣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但对于《余罪》却是记忆犹新,里面几乎没有任何涉及古玩行的知识。其次,如果这本书真以古董骗局为主,那就与古董局中局没有两样了,书名都如此相似,只怕会被人诟病。何况夏月是看过古董局中局的,不太可能将这种套路相同的书推荐给自己,还用了这么激动的语气。
所以,古董也是一个错误答案。于是,对于“这个东西”的猜测,又回到了起点。没有什么头绪,梦闲心里顿时产生一股挫败感。
“想看吗想看吗?”对方再次发来一条消息,梦闲顿时不服输,强行将刚升起的“投降“念头压了下去。他将手机放回兜里,回想着自己的兴趣,游戏、法医、古玩、魔术、玄幻,广泛的兴趣,此时倒成烦恼。
“不对。“梦闲幡然醒悟,自己的爱好并非重点,重点应是夏月对他所知的爱好,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范围再次缩小,游戏、古玩、魔术、玄幻可以去掉,只剩下法医了。只是,不管怎么联想,法医和诈骗总是搭不上的。
“错了错了。”图书馆已映入眼帘,梦闲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法医类的小说,其作者必然有着丰富的法医知识,甚至作者本身就曾担任法医一职。他对《余罪》的印象里,并没有专业的法医知识,所以,常书欣并不擅长这方面的创作,更说不上什么让自己感兴趣了。
如此一来,法医也是错误的答案,所有的可能都已经排除。
“不对,我还有一个爱好。”梦闲忽然想到什么,喃喃自语。其实,这个爱好也算是他的副业——中国玄学文化研究,只不过外人统称算命,朋友笑称他是“神棍”、“半仙”。虽说他不曾与夏月透露过这方面,但他几个平台的账号简介都挂有玄学或者算命的字眼。
踏入图书馆,脱离了外面闷热的空气,梦闲感觉浑身清爽,眼神渐渐发亮:“如果是玄学,那倒是有意思多了。”
诈骗和玄学能挂上钩吗?
当然能。首先,诈骗手段中就包含算命一行。世上能真正精通命理的人不多,但天底下算命的却一抓一大把,不得不承认,这肯定是有问题的。一竿子打死或许会有冤枉,但隔一个抓一个,必然有漏网之鱼。
其次,算命与诈骗之间,少不了推理。所谓的算命诈骗,讲究的无非是如何运用推理去获取客户隐藏的信息,而后再利用言语上的技巧,诱使对方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甚至在许久之前便有了,网上也有过许多调侃的段子,以及揭穿的手段。因此,这本书的推理性强也是理所当然。
剩下就是“反骗”一词,反骗应该是反诈骗,按照常书欣的写法,应该是警察卧底打入诈骗团伙内部,对这群人施展骗术。
如何对算命诈骗进行反诈骗呢?
梦闲摇了摇头,不再思考,此时他已经走进了一间借阅室,正寻找着一处空座位。
六月,既是毕业季,亦是考试季。毕业生忙着应付毕业事宜,非毕业生则为期末考试而努力复习,因此图书馆里的人比寻常时候多了许多,空座位也是一时难寻,哪怕此时是午休时间。
换了两间借阅室,才寻得一处空座位。刚坐下,梦闲便掏出手机,对夏月回复了一条消息:“算命?”
“在哪看?”刚想发出,忽然想到一件事,梦闲又将这句话删除了。
既然是新书,那说明刚出版,网上不一定会有电子版。而夏月却问他想不想看,如果是需要购买的,那对方应该说的是“快去买”而不是“想不想看”,既然已经问出“想不想”,说明对方有这书的资源,或者确认自己能找到资源。
这样一来的话——
“猜到了?是不是很想看?叫一声姐姐来听。”果不其然,对方的回复证明了梦闲的猜测。
梦闲呼了一口气,夏月如果自己有资源,决计不会吊这么大胃口,只怕一开始就已经把电子版丢上来了。如果是将出版的实体书寄过来,也无需这么吊胃口,即便说了想看也并非一时半会就能看到。所以一定是马上可以看到。因此,基本可以确定,这本小说在某个平台就能看到,而且这个平台必定是自己较为常用的。
熟悉地点开了某个软件,梦闲在搜索栏输入反骗案中案几个字,果然看到正在连载的小说,推理游戏结束,切换到聊天界面:“我找到了。”
仔细看了几章,梦闲已经沉浸到故事之中。不得不说,这本书关于老江湖的诈骗部分,相当详细。只是,梦闲知道自己的推测错了,算命并不准确,这本书更多是关于诈骗的源头,而这里面确实与玄学文化有些关联。
玄学文化与江湖文化、民俗文化是相关联的,大部分地区的民俗文化,溯其根源都出自某些玄学作品。而江湖文化来自于所谓的江湖门派,类属于玄学门派的分化。旧时代的诈骗文化,其实也属于江湖文化之一。
论江湖文化,最出名的就是三教九流之分。三教九流本意是指儒释道三教与九大学术流派,即儒家、阴阳家、道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而在江湖文化中,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曰: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公卿六流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九流曰: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弹唱六流批,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曰:一流高台二流匠,三流大神四流梆,五流戏子六流娼,七修八配九买糖。
(以上内容有多种传闻,读者自行考究)
而有些行业,它并非在三教九流之中,属于另类。因此,江湖上,将其统称为外八行,说是八行,实则囊括了江湖上所有的偏门。
外八行曰:金点、乞丐、响马、贼偷、倒斗、走山、领火、采水。
由外八行,延伸出了外八门,而在外八门中,千门便是所有诈骗手段的源头。千,也可以称为骗,有串骗、色骗、诈骗、拐骗、诱骗、奸骗、装骗、相骗等等,而千门在发展的历程中,又分化为八大门,即蜂麻燕雀金评挂彩,虽说此八骗由千门发展而来,却多了许多形式与手法,从原理上讲,八骗可称当世骗术之源。
虽说常书欣所写的东西与梦闲所了解的并非完全相同,但其本质是差不多的。
至于夏月为何笃定梦闲对此感兴趣,是因为主角斗十方打小便走江湖,行事偏于江湖,且带有那股子“神棍”气质,与梦闲倒是差不多,而她亦以为梦闲所说算命指的是神棍,给予了肯定回复。
仿佛只过了一会儿,梦闲从故事中走出,却发现夜幕早已降临。
“我的复习大计!!!夏月!我与你不共戴天!”懊恼自己未能如愿复习的梦闲,发送了一条消息过去。
“略略略,顺着网线来打我呀!”



字母的背后是否存在真相?
——《字母表谜案》书评
言尘
(涉及剧透,慎入!FBIwarning!)
近日来,笔者看完了大山诚一郎老师的《字母表谜案》,这是继看完《诡计博物馆》后的第二本老师的书。
《字母表谜案》分别以字母开头,设立了P的妄想、F的告发、C的遗言、Y的绑架这四个章节。其中前面三个章节如大山老师一贯的作风,都涉及到密室,而最后一篇则是笔者尤为震惊的一篇。Y的绑架最后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最后的解谜,在结束之前的几重伪答让笔者大开眼界。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笔者也阅览了部分其他人的观点,有褒有贬。从本格推理的角度而言,此作堪比神作;从逻辑严密的角度观之,尚有不足,甚至觉得过于巧合。以下简要说明一下几个章节的大致情节:
P的妄想
如名字所见,这个故事涉及到一种精神疾病“被迫害妄想症”,而它的诡计也显现在字母“P”当中,两块叠在一起的地毯,利用屋子的坡度以及冰块之类的定时装置制造了现场。一切看起来都挺合理,而且设想清奇,但笔者不由得发出一个疑问:谁会因为屋子歪了点就大费周章的搞那么多事情?比萨斜塔不香吗?如果你说是模仿岛田庄司老师的建筑物诡计,那笔者也无话可反驳。
F的告发
这里就涉及到一人分饰两角的特色了,实不相瞒,我的第一想法是同卵双胞胎,因为同卵双胞胎的任何一切体征都是一样的(除非你是龙凤胎)。容笔者吐槽一句,馆长真是闲的慌。
C的遗言
一句话总结就是,因一包毒粉引起的社长恐慌以及被自然物理现象在诸多上帝安排好的巧合之下发生的各种奇思妙想(“遗言”揣测)。最后的解答令人意外,让人难以想象,或许这就是大山老师所说的“要用其他突破口去突破”吧。
Y的绑架
这一篇呢,占据了整本书的半壁江山,看完之后,发现它确实值得这个页数。同前三篇一样,都有对开篇字母的一系列猜测,最后从猜测中整理证据总结出答案。里面的多重反转都有其的意义所在,但笔者在此却有疑问,为何不考虑警方是凶手这个角度呢?比如说当时躺在后座上的那位警官。笔者仍记得在《诡计博物馆》一书中,大山老师曾经利用过警方去作为凶手(或犯案者),曾以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文中也并没有从中去排除这一嫌疑。总的来说,每一个反转都很妙,都有其可取之处,说是神作也不为过。
从故事塑造来看,曲折富有波澜,可以吸引读者读下去,并且将读者于业余侦探站在一条线上去推理,读起来很是愉快。
期待下一部大山老师作品的译品。

不忘初心,坚定向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审核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诡殇推理论坛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辽ICP备16015914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反馈

投诉举报 意见反馈 用户协议 论坛规则

反馈须知: 切勿滥用举报,任何与举报相关的信息必须属实!

网站资源

  • 客户端
  • 微信
  • 微博

帮助|小黑屋|诡殇推理论坛  

|辽ICP备16015914号

诡殇推理论坛

GMT+8, 2024-4-25 01:01 , Processed in 0.350012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