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测量]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复制链接]

升级   63.33%

7

主题

9

帖子

190

积分

诡币
0 枚
推币
181 枚
推理积分
0 分
侦破案件
0 件
原创度
0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7:3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病因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专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临床表现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通常有下列几项特征: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这四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诊断
而通常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会经历以下四大历程:
1.恐惧
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2.害怕
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3.同情
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4.帮助
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治疗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好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治疗斯德哥尔摩首先要帮助受害者认识自己,发展受害者的个人潜能。帮助受害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不轻易屈服于现实。了解加害人的软肋伺机发起自卫性反击。建立限制加害人作恶的制度。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人质情结、人质综合征,名字是很多。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1.png
其实指的都是: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参与和协助犯罪。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被家暴的妻子不愿离婚,也会被形容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2.png《记忆大师》
对施暴者的纵容,就是变相地协助加害。《肖申克的救赎》里,不愿出狱的罪犯,也被认为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3.png《肖申克的救赎》
很多判了终身监禁的犯人,他们最开始讨厌监狱。所以拼命干活,为了能有个假释的机会。可是当这个机会来临的时候,监狱里有一个蹲了四十年的老犯人,布克他不敢出去了。布克不想出去怎么办呢?一贯和善的老头儿,采取了过激行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4.png
最终布克被放出去之后,他果然对外部的世界完全不能适应,晚上睡觉睡不着,不管干啥都要说报告,最后,这种心理压力导致了他的自杀。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只不过危险的“劫犯”,变成了监狱。最开始你讨厌它咒骂它抗争它,后来你发现抗争不过,就一点点变得麻木了。你就开始适应它、顺从它。后来你才发现,你离不开它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5.png
别以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离我们很远,它其实就在身边。比如有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你并不喜欢它,可是慢慢做下来又觉得离不开它。觉得自己的能力也只能做目前的工作,对外部环境充满恐惧。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接下来的麻木,然后习惯,最后顺从,顺从之后就是依赖,一气呵成。在这里,那个“加害者”,又变成了让你觉得了无生趣的“工作环境”。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6.png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来由
很少有人怀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真实存在,因为它的背后,是一起离奇的故事: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走进来一位穿着古怪的男人,他戴着玩具眼镜和棕色假发,涂红了脸蛋,把胡子和眉毛也染了深黑色。他,是来抢劫的。他和他的同伴,挟持着人质进入一场持续130小时的对峙。电视媒体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这起大案。结果,电视机前的观众,惊愕地见证了几名人质的诡异表现——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7.png
这些人质竟然向着劫犯,不愿与警察合作。被允许下楼去洗手间,这些人质也没有趁机逃走;警察使用催泪瓦斯逼得劫犯投降,人质甚至坚持要求抢劫犯先走,以确保劫犯不会遭到警方的射击。这一系列行为,被案发时协助警方的精神病专家、犯罪学家,评论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种新型精神病症就此走红,变得广为人知,而案件中的几名人质则成为它的第一批患者。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8.png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本质
案件发生后数年内,不断有人采访当事人,以探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成因。最先为人们所知的,是两名劫犯对人质施与的一些小恩小惠。比如,劫犯会好心帮女人质披上衣服,允许人质跟家人通电话,不太限制他们的小范围活动等……但是,劫犯也并非一味善良,他们理所当然地把人质当作挡箭牌,来防范警察突袭。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9.png
这些细节强化了人们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认知:凶残的罪犯只要对受害者施以小恩小惠,就可以跟他们结成奇怪的伙伴关系。其实对于这些现象,心理学上也有另一种解释:人质们一直是理性、利己行事的。劫持发生不久后,她们就意识到:如果跟劫犯保持良好的关系,自己就能保住命。换句话说,人质的顺从表现,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首先要求不破坏现状,相比劫犯,人质们更恐惧警察,他们担心警察的行动,会使得暴力升级从而威胁自己的生命。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10.jpg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公认的特征包括:人质对警方的负面情绪;人质对劫犯的正面情绪;以及劫犯对人质的正面情绪。它相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这种精神疾病来说,也许程度太轻,并且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并没有被医学界接受为一种真正的疾病,而更像一个媒体术语被传播。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940\wps11.jpg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本质,也许更像一种临时的利己选择。在恋情中,也有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很多人最依恋,最忘不了的人,往往是那个伤自己最深、最狠的人。其实中的差别就是,危及人身的人质综合征,是被动的服从,而恋爱中我们都有选择权,可以及时止损。

无与伦比的真相,绽放在无与伦比的清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审核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诡殇推理论坛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辽ICP备16015914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反馈

投诉举报 意见反馈 用户协议 论坛规则

反馈须知: 切勿滥用举报,任何与举报相关的信息必须属实!

网站资源

  • 客户端
  • 微信
  • 微博

帮助|小黑屋|诡殇推理论坛  

|辽ICP备16015914号

诡殇推理论坛

GMT+8, 2024-4-25 01:32 , Processed in 0.340532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