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07|回复: 1

[侦探介绍] 高罗佩与“神探狄仁杰”

[复制链接]

911

主题

1713

帖子

8673

积分

推理大神推理作者家族之瑰四周年纪念章诡殇元老猴年限定

诡币
503 枚
推币
6325 枚
推理积分
57 分
侦破案件
0 件
原创度
0 ℃
发表于 2019-8-19 1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推理》杂志,作者:Z总监)

狄仁杰(630-700年)是中国唐代的著名政治家,狄公历任多职,位及宰辅。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爱民如子,辅国安邦政绩卓著,为盛唐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早年曾担任大理寺丞(唐代负责掌管京师刑事案件的部门),仅仅一年之中就“断滞狱一万七千人”,并且做到“无冤诉者”。因此,狄仁杰也和包拯等名臣一样,成为了百姓心目中刚正无私、断案如神的“青天大老爷”的代表,进而成为中国民间“公案小说”的主角之一。



公案小说,原本是起源于汉魏时期的民间传说,后经过宋元时期评书话本的发展,最终形成明清时期的一种通俗文学。主要是歌颂清官除暴安良,平反冤狱的故事,代表作品有《包公案》、《狄公案》等。虽然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和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侦探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相对于更偏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中国传统话本小说,公案小说的重点始终在案件的侦破和审理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公案小说和侦探小说也有着类似之处。

然而,中国公案小说中的主角,唯有狄仁杰是从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臣、通俗文学中的“青天大老爷”, “摇身一变”成为了在一千三百多年之后的当代,享誉中外的“神探”!从“名相狄仁杰”到“神探狄仁杰”,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而且它的作者,竟然是一位西方人!

高罗佩(1910-1967年),原名Robert Hans van Gulik,荷兰外交官和汉学家。他从读中学开始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期系统地学习了中文、日文和梵文,毕业后成为一名外交官,于上世纪30年代初被派驻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同盟国外交官的他被调离日本,并于1942年被盟军总部秘密情报部门分配到非洲,做了近一年的情报特工。1943年,高罗佩终于被派回了东方,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出任荷兰驻华公使馆秘书。在重庆,他不仅系统地了解学习着中国传统文化,结交了郭沫若、田汉、徐悲鸿等多位文化界名人,而且与中国名媛水世芳喜结良缘,如愿以偿地过上了他理想中“中国士大夫”的生活。

婚后,高罗佩的汉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他开始致力于对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所轻视的“小题材”的研究,包括通俗小说、乐器和野生动物等。一次他偶然间获得一本清代佚名作者创作的公案小说《狄梁公四大奇案》,阅读之后被屡破奇案的主人公狄仁杰大为折服。之后他对中国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对比,认为以探案为题材的公案小说已经在中国盛行了好几百年,其主角法官的侦讯本领也足以与西方的名侦探媲美。民国时期的中国人也非常喜爱阅读西方的侦探小说,源远流长的中国公案小说却在西方屡遭讹传和贬低,中国古代法官的形象在西方也常受到歪曲和损害,高罗佩对此深为不平,决心要向西方读者宣传狄仁杰这位“东方神探”的破案传奇。

二战结束后,高罗佩回到荷兰,不久后再次被派驻日本,工作生活稳定下来的他开始着手将《狄梁公四大奇案》翻译成英文,同时用英文创作属于自己的“大唐狄公案”。



从50年代初直至去世,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高罗佩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创作了140多万字,包括《铜钟案》等17部小说在内的“大唐狄公案”。在小说序言中,高罗佩宣称狄仁杰等中国古代名臣“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从此狄仁杰成为了被誉为“东方福尔摩斯”的中国古代神探。

相比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属于现代侦探小说的范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因为大部分小说是用英文创作,面向的是西方读者,高罗佩在小说中穿插介绍了不少中国古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人情地貌等知识,并且在每部小说的题跋中都专门强调:狄仁杰所在的唐代中国人留长发扎发髻和穿汉服的,留辫子和长袍马褂是清代满洲人强加给中国人的习俗;唐代中国人也不抽烟草和鸦片,这些都是几百年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第二,公案小说形成于明代,明代作者对古代人物故事背景等描写,往往参考的是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因此高罗佩在创作中也沿用了这一做法,小说和他亲手描绘的插图中展现的社会习俗和人物服饰都是明代的风格,与真正的唐代大不相同。不过,高罗佩也有认真研究唐代典狱刑律制度,他在小说中对唐代政治风貌的描写,引用的法条和律令,都是有历史依据的。

第三,在公案小说中,主角往往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的官员,人物形象相对模式化,他们破案的重点也往往集中在审讯而不是调查过程中。高罗佩还另辟蹊径,将中国公案小说的人物背景与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手法相结合,他笔下的狄仁杰,既风趣幽默又有人情味,还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案发现场,周旋于当事人之中。书中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位执法如山的大法官,而且大智大勇、精明干练的名侦探。他的“大唐狄公案”科学而具有逻辑性,摒弃了公案小说中怪力乱神的元素。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中、日、法、德、西等十几种文字出版,甚至被英美国家翻拍成影视作品。

而在狄仁杰的故乡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唐狄公案”小说被相继翻译成中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影视作品方面,不仅拥有多部根据高罗佩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而且还衍生出一系列以狄仁杰为主角的推理影视作品,例如电影“狄仁杰”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动画《少年狄仁杰》等。下面就让我们“回归原点”,探寻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原著本身和相关影视改编作品中的奥秘吧。

多国文字展现的小说

上世纪50年代初,高罗佩开始创作“大唐狄公案”,其中《迷宫案》就成为了“大唐狄公案”走向世界的第一部作品。1951年,《迷宫案》的英文版和日文版在日本同时出版,英文版原作于50年代末被引进到英国,英国“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读过之后曾写信给高罗佩,表示很喜欢这部小说,“故事魅力无穷,新意迭出”。

《迷宫案》日文版由日本语言学家鱼返善雄翻译,译名为《迷路的杀人》(再版时改译名为《中国迷宫杀人事件》)。非常欣赏这部小说的日本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亲自为小说撰写了序言。对东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的“日本推理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在阅读了小说后,还专门为它写了一篇解说词。

英文版和日文版小说的成功让高罗佩受到了很大鼓舞,他一鼓作气地写下了中文版《狄仁杰奇案》,于1953年在新加坡出版。《狄仁杰奇案》虽然是中文版本的《迷宫案》,却不是对英文版原作的简单翻译,而是模仿中国传统公案小说,重新用中文创作《迷宫案》。

面向西方读者的英文版《迷宫案》,语言流畅诙谐,在对狄仁杰的生平做了简单介绍之后,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案件。而《狄仁杰奇案》则是以一个明代青衿士子探访一位狄姓长者为引子,牵出了长者的祖上——前唐狄公担任兰坊知县时破获的一桩奇案。该书模仿中国传统公案小说,采用章回体格式,开头有题词,每一回题目都是对仗形式,并以判词开篇,读起来颇具古风。例如第一回的题目是“搜遗闻青衿逢逸叟,接新任县令遇刀人”,判词为:“人间万物本天然,恢恢天网密,报应总无偏。在位古称民父母,才华万口争传。古今多少圣和贤,稽天行大道,为世雪奇冤”。

新加坡的华侨也对《狄仁杰奇案》大加赞誉,认为“欧美人士能够直接用中文撰写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文字畅达,造意新奇,足同我国旧小说名家相抗衡的,高罗佩先生实为第一人!”

后来,高罗佩又创作了十几部“大唐狄公案”的英文小说,由于经历有限,他亲自写成中文版的只有《狄仁杰奇案》这一部,该书也由此成为绝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开始陆续引进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 ,由曾任外交官的陈来元、社科院研究员胡明等人翻译,几位译者不仅精通外文,而且国学造诣深厚,他们从我国的传统语言习惯考虑,在翻译时对文笔轻松随意的英文原作进行了适当的改造。译文在力求保持原作精神的同时,还带有古色古香的味道,堪称翻译中的佳品。

延续经典的电视剧

“大唐狄公案”中译本在国内出版后,深受大众喜爱。于是在1986年,两部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问世了。

其中一部是山东济南电视台拍摄的四集电视剧《狄公案》,该剧由薛中锐主演。这部电视剧根据“大唐狄公案”中《玉珠串》等四个短篇改编,采取了50分钟一集一案的形式,优点是节奏简洁明快,内容十分忠于原著,甚至直接套用了小说中的部分台词,遗憾的是服饰道具较为粗糙,剧中角色一些礼仪姿势不够严谨,演员薛中锐主演的狄仁杰刚直强悍有余,智慧儒雅不足。该剧影响力虽然不太大,但是根据该剧制作的广播剧却流传较广,成为一些80后侦探小说迷的“童年回忆”。

另一部则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断案传奇》,该剧合计两部共64集。第一部14集是山西太原的电视台于1986年拍摄的,改编自《四漆屏》、《莲花池》等,它囊括了长篇与短篇的五个故事,每个案件长则三四集,短则一两集。在剧情方面,该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扩充,例如一些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的介绍,在有些案件中还相应加了一些让剧情更为复杂吸引人的支线。



由于山西太原是狄仁杰的故乡,因此当地电视台对该剧的拍摄极为重视。在细节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导演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场景和演员作了严格要求,例如剧中所有书籍都是卷装本,没有线装书,演员施礼、站立时皆采用唐朝的“叉手礼”。

秉承着“这是中国第一部古装推理小说改编电视剧,我们应忠实于原著,要对得起观众”精神的主演孙承政神形兼备,堪称最符合高罗佩原著的狄仁杰,他风度翩翩,收放自如,演出了“大唐狄公案”中狄仁杰那形象丰满,贴近生活的一面。他不仅是明察秋毫、断案如神的官员和侦探,而且是爱护百姓包容部下的师长,更兼具武艺高强,给人强烈的安全感。

精彩的剧情,出色的人物表演,再加上悠扬朗朗上口的主题曲“心中自有明镜在,一腔正气走天涯”,让该剧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第一部的大获成功,1996年中央电视台联合太原电视台,决定拍摄第二部,继续邀请孙承政主演。国家级电视台的加入让该剧道具场景更加华丽,演员阵容更为强大,然而中央台制作方编写的剧本和原著有一定差距,为此太原电视台的导演编剧们和孙承政在拍摄过程中对剧本作了一定修改,最终双方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第二部拍摄了11集之后,太原电视台大部分主创人员和孙承政退出了剧组。

于是,中央电视台和剩下的合作者,邀请马昌钰继续出演其余的剧情。临危受命的马昌钰不仅外形上和孙承政有几分神似,而且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气质。他主演的39集剧情,既包括根据高罗佩原著改编的《铜钟案》等长篇故事,还有12集的原创剧情“狄仁杰与武则天传奇”,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正面描述君臣斗争的古装剧之一。

两部《狄仁杰断案传奇》,两位狄仁杰扮演者,两种探案和智斗的剧情可谓是互有长短,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狄仁杰断案传奇》这部电视剧的经典。在笔者看来,从剧情和推理的角度上来看,之后的狄仁杰探案题材的影视作品,尚无出其右者。

跨越时代的电影

在两部电视剧拍摄的同时,“神探狄仁杰”也悄然“走上”了大银幕。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血溅画屏》,根据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的《四漆屏》改编,孙重亮主演狄仁杰。

该片的特点在于努力还原唐代风情和高罗佩小说原著的风格:电影开篇引用了一首狄仁杰居官断狱、问理刑名自诫之诗:“断狱寸心间,千古费详猜。生死决于我,能不谨慎哉”,片尾主题歌也是这首诗谱曲而成,由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韵味悠长;道具无论是公堂里摆的是凳子(注意这里不是椅子),还是宅院里挂着的猛兽画像以及人物略显开放的穿着,都做得十分考究;而在人物对话方面,则没有沿用大部分中国历史剧文绉绉的语言风格,还是更接近于高罗佩英文版小说通俗直白诙谐的“译制腔”。

除了直接根据小说内容改编的电影,80年代末,还有两部取材于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却将背景改到了民国时期的电影。

其中一部是198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狐狸迷案》,根据高罗佩的《黑狐狸》改编,讲述了某个中秋之夜,发生在一个江南古镇的一起据称是“黑狐狸精”作祟导致的离奇命案的故事。该片将重点放在凶手作案和引发案件的社会悲剧上,侦探狄仁杰的角色被一位警察局长所替代,并且不是剧情重点。

另一部1988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恐怖夜》,根据高罗佩的《朝云观》改编,主角侦探改为两位警局密探,并将反面角色由肆意妄为的淫道改成了解放前劫掠百姓的山匪,将唐代的探案故事改编成了民国时期的“峨眉山剿匪记”,给观众带来几分新奇感。

这两部电影之所以选择将高罗佩小说的背景改到民国时代,一方面是追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小成本“民国悬疑罪案电影”的风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国距离当代时间比较接近,节省了古代场景布置的经费。

“另类”的海外影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在英国更是销量超过百万册。英国的推理迷对狄仁杰这位“中国古代的福尔摩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推理题材情有独钟的英国两大电视台之一的ITV,于1969年拍摄了6集电视剧“Judge Dee”,分别改编自小说中六个短篇故事,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该剧资料已经很难寻觅。不过当时还出版了根据该剧改编的连环画,我们也能从中推测到该剧的一些风采。

1974年,美国推出了一部电视电影《狄仁杰之朝云观》,根据高罗佩的小说《朝云观》改编。该片由拥有亚洲血统的Khigh Dhiegh主演狄仁杰,这也是影视史上第一个“胖胖版”狄仁杰。好莱坞华裔演员吴汉章、日裔演员高美以子也参演了该片。

在人物方面,讲着英文的狄仁杰虽然让中国人看得有些别扭,但是也体现了睿智深沉的一面;在道具方面则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混搭风”:例如男性角色民国样式的短发,把“牌九”当成麻将等等;不过在剧情方面则忠实的反应了小说曲折的案件、猎奇的风格和“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内涵。小说中,面对无法用律法制裁的恶徒,狄仁杰故作不小心,一脚将其踹下了山崖;而中国的影视作品则由于各种原因,很难直白的表现这一情节,在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中,修改为恶徒自己失足摔下悬崖,这也成了孙承政等山西电视台主创人员与央视制作方分道扬镳的导火索。而在背景修改为民国的电影《恐怖夜》中,则赋予了主角“剿匪”的正义性,让他将恶徒摔下山崖。而在美国电影中,狄仁杰不仅阻止了受害者的弟弟直接向恶徒复仇,而且反手将恶徒推入了豢养猛兽的庭院,表示“禽兽就该和禽兽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电影人的狡黠和智慧。该片荣获当年的“爱·伦坡电视奖”,让更多美国观众认识的了狄仁杰这位“东方神探”的魅力。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的成功,启示着中国的推理迷们: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只要将中国古代的断案故事和现代推理小说的写作手法有效的结合,也能创作出享誉世界的推理名作。除了狄仁杰、包拯、宋慈这些广为人知的古代神探,还有更多目前还鲜为人知的“清官名探”和传奇故事有待我们去挖掘。期待有一天,中国的推理作者也能创作出能比肩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的作品!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审核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诡殇推理论坛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辽ICP备16015914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反馈

投诉举报 意见反馈 用户协议 论坛规则

反馈须知: 切勿滥用举报,任何与举报相关的信息必须属实!

网站资源

  • 客户端
  • 微信
  • 微博

帮助|小黑屋|诡殇推理论坛  

|辽ICP备16015914号

诡殇推理论坛

GMT+8, 2024-3-29 10:24 , Processed in 0.287471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